载人月球车、极地运输船、悬浮成像机器人……正在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各种好物充满奇思妙想。今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想知道古人“脑洞”有多大,看看5个“盘”就知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人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生命观念。秉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在仰观俯察、比类取象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或圆或方、或方圆兼备的“科学神器”。从科技史、制造史来看,出自安徽的式盘、星盘、字盘、罗盘、算盘等,个个都富含科技、盘盘都蕴藏玄机,无一不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大模型”!
式盘——神秘的“龟书”玉版
传说中的“龟书”问世!
1987年,一具夹放在玉龟背甲和腹甲之间的玉版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震惊了学界。
这块玉版边缘钻有23个孔洞,中间刻有双圆图案,大圆和小圆之间,有八个箭头向外辐射,大圆之外有四个箭头指向玉版四角,中心小圆内含一个八角星纹。
组合成套的“龟书”玉版。(资料图)
这八角星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还原了其形成过程:将两个“十”字形五位图进行“交午”而形成“米”字形八方九宫图,图中因交叉而重叠的部分即八角星纹。所以,这个八角星纹就代表着九宫,也就是传说中的“神龟负图”洛书。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中国方术考》一书中有同样的推演。此外,作家阿城在《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中引用了冯时的观点,并从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民族服饰中找到大量佐证。
冯时认为,含山玉版中布九宫,它的性质无疑就是古代的式盘。玉版中的双圆象天,外廓的方形象地,侧面的拱形象天穹,只是天盘与地盘尚未分离,形式比较原始。
式盘是古人占验时日的一种工具。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中,就出土了西汉太一九宫式盘。
洛书,也叫三阶幻方,是将1至9分别填入九格后,各行、各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之和均为15。因有一定的趣味性,金庸先生将其演绎成故事写进了《射雕英雄传》。
洛书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这种数理模型体现平衡性,在中医药、建筑、天文、历法、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家华罗庚惊叹:“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因为另一星球的生命只要对着数数就行了,不必依靠任何语言。”1977年,“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携带绘有人类文明成果图案的金属片先后飞向太空,寻求地外文明的踪迹。其中,代表人类数学成就的一个是勾股弦,另一个就是幻方。
星盘——中国古代的“星光宝盒”
提起“月光宝盒”,大家会想起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孙悟空拿着它重回过去的经典情节。这种穿越时光的神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考古学家却在安徽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新的“宝盒”。
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390件神秘文物,其中就有刷新中国天文史的二十八宿星盘以及测量24节气的圭表。专家认为,如果把这个圭表称为“日光宝盒”,那么二十八宿星盘就相当于“星光宝盒”。
二十八宿星盘,由上下两个盘组成,上盘标示北斗七星(璇玑玉衡)图案,边沿有365个小孔,对应周天度数;下盘边沿标示二十八星宿名称和度距。两个圆盘中间钻有同心圆孔,是插入中心指针的位置。借助星盘可以推算出浩瀚星空中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
二十八宿圆盘复原件。(资料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石云里说,二十八宿星盘与同时出土的支架配合,形成一架观测仪器,符合史书记载的“圆仪”特征。出土的这个圆仪,是世界现存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赤道式天体测量仪器实物,是浑天仪的始祖。
此星盘配合支架角度支撑在阜阳地面,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指针指向北天极,和地平面的夹角正是当地纬度。此外,通过圭表的影长,能准确测出阜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日期。可以说,二十八宿星盘和圭表是为阜阳“量身定制”的。
专家推测,西汉时期皖北地区很可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天文研究中心。
字盘——印刷术的重大革新
近年来,“集章式旅游”火了,不少人“日行上万步,集章数百枚”。特别是套色印章,受到人们的追捧。实际上,印章或雕版套印这些创意,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我们只是延续了“中国趣味”。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而活字印刷术是由宋代毕昇发明的。毕昇从儿子捏泥巴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将每个字用胶泥刻成印章,一个个印章按需排版后印制。但胶泥活字烧制麻烦、不易保存,且上色有时不均。据史料记载,对胶泥活字加以改良而采用木活字印刷,为元代的王祯首创。
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资料图)
王祯,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还是机械学家。他在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期间,撰有名著《农书》,还设计并请工匠用梨木、枣木等刻制了一套3万多字的木活字。为了方便排字工人捡字,他还发明了最早的排字机械——转轮排字盘,将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木制大转盘中,工人转动转盘取字排版,省工省时。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这种方法试印了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即印成百部,可见效率之高。
清代,乾隆下令编撰的《四库全书》,以木活字印刷。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原先也仅有抄本流传,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徽州程伟元才把曹雪芹的八十回和高鄂所续的四十回放在一起,两次用木活字印出,即是后来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转轮排字盘的发明,是排字技术的重大革新,这种简单方便的工序设计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激光照排技术推广之前。
罗盘——中国古代的“北斗导航”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相当于古代的“北斗导航”,广泛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等方面。从最初的司南到后来的磁针罗盘,指南针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世界文明史产生巨大影响。
万安罗盘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作为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等中国古代四大罗盘中心之一,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万安罗盘在继承传统罗盘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选料、车圆成坯、分格、清盘、书写盘面、油货、安装磁针等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所制罗盘、日晷等产品多选用徽州银杏木、虎骨木等材料制作,规格全、品种多、精度高,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理标志产品。
万安罗盘。(潘成 摄)
万安罗盘老字号有方秀水、胡茹易和吴鲁衡。其中的吴鲁衡罗盘,采用独有的祖传天然陨石进行指针磁化,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的优异性能。1915年,吴鲁衡老店产品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6年5月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1月,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开馆。这里展示了古罗盘、日晷、制作工具等文物400多件,免费供游人参观,为人们研究中国科技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民间工艺史等提供重要资料。
算盘——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
算盘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201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数据竟然是靠算盘打出来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室内挥汗如雨、埋头计算的场景,被还原进了电影《横空出世》。
说到算盘,不能不提到程大位。程大位,明代徽州人,数学家、珠算宗师。他所作的《算法统宗》,列有595个应用题,评述了珠算规则,完善了珠算口诀,“三下五除二”地完成了由筹算到珠算的“算法”转变。这就相当于给算盘这个硬件更新了一套全新、高效的计算软件系统,因而他被誉为中国“集成计算的鼻祖”。此外,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卷尺“丈量步车”,又被誉为“卷尺之父”。
行军算盘。 (潘成 摄)
位于黄山市屯溪区的程大位珠算博物馆,陈列有4000多种珠算书籍,200多件各种材质的中外算具。其中有81档、长1.75米的长算盘,有9档、长13毫米的袖珍戒指算盘,还有50档、共300颗算珠的圆算盘,令人大开眼界。
当今,在电子计算机已经普及的时代,珠算仍然保持着活态传承。在珠算基础上还发展起了一门新型启智科学“珠心算”。每年8月8日“世界珠算日”,世界许多地方依然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回响……
“盘”点史上的安徽智造,只是人类智造星河里的点点星光。
从新石器时期的式盘到西汉的星盘、元代的字盘、始于元末明初的罗盘到明代的算盘,这些精美的重器,都有着系统性的支撑。它们呈现出来的是工艺,而工艺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科学,是先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生产实践和“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
安徽是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创新是安徽的基因。
所有创新,皆是对传承的致敬。我们欣喜地看到,凌家滩玉版与现代场景有了结合,今年8月,eVTOL——“凌岳一号”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在含山发布,其飞碟造型的设计灵感,就源于凌家滩玉版;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以领跑全球的运算速度致敬经典算法和“圆周率鼻祖”。还有,今天在现代化工厂里挥舞的机械臂,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机械应用图示,遥相呼应。
万物皆可“盘”。在融古铸新、革故鼎新的路上,安徽,正奋力跨越,赢得满盘的胜局。
记者:邹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