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丨“零编程”工业机器人成为智能装备好帮手
2025-08-07 08:46:00  东方网   [查看原文]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曹文健

在肥城市高新区山东科为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为”)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内,数十台搬运码垛机器人正接受出厂前的最后测试。

“机械手臂操作正常、图形化界面操作正常、碰撞检测功能正常……”技术人员手持检测终端,逐项核验设备性能。测试中,机械手臂以毫米级精度抓取模拟工件,轻盈翻转、精准码放,整套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这是科为最新推出的第四代协作型码垛机器人。

码垛工序高频现身于汽车、3C 电子、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物流快递等行业,早已从人工过渡到传统工业机器人操作为主阶段。但随着智能化、柔性制造需求攀升,传统工业机器人短板渐显,具备协作性的工业机器人成为工厂自动化前沿“宠儿”。

“这里的搬运码垛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笨重、操作复杂的局限性,无需借助复杂的示教器操作,普通工人也能轻松上手,实现了‘零门槛’作业。”研发总工程师单崇辉介绍道,系统内置的 AI 算法还可自动优化路径规划,在食品、3C 等柔性生产场景中,设备切换效率提升 60% 以上。

据了解,科为新一代机器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图形化智能操作系统,搭配15.5英寸触摸式操作屏,通过拖拽式界面和预设工艺模板,普通工人仅需 5 步操作、5分钟即可完成新任务配置,颠覆了“工程师编程、工人执行”的传统分工模式。

这种“零编程”设计直击制造业痛点。来自东北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表示:“我们车间产线多、产品杂,传统设备换一次型,技术员得蹲守大半天,新员工培训至少两周才能独立操作。科为机器人上手快,新员工1小时就能顶岗,还少了因操作不熟导致的停工损失。”

在机器人领域,安全始终是核心要点。作为与人类工作者共享空间的“新同事”,科为机器人的安全性如何?

在测试现场,技术人员伸手靠近运转中的机械臂,原本高速运行的手臂瞬间静止。这得益于10级防碰撞检测系统,“碰撞即停”响应灵敏,能精准感知环境变化。而这只是安全设计的一环。

科为的协作码垛工作站采用高刚机械结构,机械臂关节部位更是经严苛测试,确保在高速运行与承载重物时仍保持稳定,减少机械故障引发的风险。同时IP54防护等级则能抵御水汽、粉尘侵袭,让核心部件在复杂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目前,这套安全系统已通过欧盟CE认证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为安全生产筑起多重防线。

凭借“零编程”便捷性与全场景安全性,科为机器人已在全国打开市场。销售网络覆盖20多个省份,服务近200家工厂企业,在汽车零部件、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作为肥城“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科为的发展也深度融入了当地产业生态。依托“制造业+”的创新模式,肥城已形成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生产、再到智能装备集成的完整产业链。科为的技术突破不仅带动了周边精密加工、传感器制造等配套企业发展,更成为肥城打造智能装备制造高地的重要支点。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