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腔镜机器人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达芬奇 SP/Xi 系统在 2025 年已累计完成超 150 万例手术,覆盖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 12 类术式。其最新升级的 AI 辅助缝合模块,通过机器学习分析 20 万例临床缝合数据,使复杂吻合口操作时间缩短 37%,吻合口漏发生率从 4.2% 降至 1.8%。
北京朝阳医院乳腺外科团队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单孔乳房重建术,借助 540° 旋转器械实现假体精准植入,术后患者满意度达 98%。
Mazor X Stealth Edition 脊柱机器人通过整合 INFUSE 骨修复材料,在脊柱融合手术中实现骨愈合速度提升 40%。其 AI 术前规划系统可自动生成 3D 手术路径,将医生规划时间从 45 分钟压缩至 8 分钟,累计完成超 5 万例脊柱手术。最新推出的 Mazor XC 国产化机型,价格较进口版本降低 28%,已在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完成 2000 例临床验证。
Senhance 系统凭借 7 自由度机械臂和触觉反馈技术,在结直肠手术中实现器械操作精度达 0.2mm。2025 年其全球装机量突破 300 台,在欧洲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2%,尤其在肥胖患者手术中,通过 AI 辅助视野优化算法,使 Trocar 穿刺误差减少 60%。
图迈 ® 单孔腔镜机器人 2025 年 2 月获批后,已在 15 家三甲医院完成 150 例多科室手术,包括泌尿外科前列腺根治术、妇科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手术成功率 100%。其独创的 “机构不动点” 设计,使机械臂在单孔操作时器械干扰率降低 75%,术野暴露时间缩短 25%。配套的蜻蜓眼 ®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分辨率达 4K 级别,较传统光学镜头亮度提升 3 倍。
MP1000 多孔腔镜机器人以 1200-1898 万元的价格区间,在 2025 年上半年中标 6 台,进入江西修水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疗机构。其 AI 辅助组织识别系统,通过分析 10 万张病理切片,在泌尿外科手术中自动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活检准确率达 99.2%。县域医院使用该设备后,复杂手术外转率下降 60%,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降低 18%。
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整合术中三维 C 形臂,在脊柱手术中实现置钉精度 0.3mm,累计完成 12 万例手术。2025 年推出的 “天玑云” 平台,通过 5G 技术实现远程手术指导,已为边疆地区医院提供 200 余次技术支持,使当地脊柱手术开展率提升 300%。
西门子 CorPath GRX 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通过 AI 路径规划系统将导丝操作时间从 12 分钟缩短至 4 分钟,辐射暴露剂量降低 65%。2025 年其全球装机量突破 100 台,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达 40%,尤其在分叉病变治疗中,支架贴壁不良率从 9.1% 降至 3.4%。
CorPath GRX
ROSA ONE 系统通过整合术中 MRI 导航,在脑肿瘤切除手术中实现肿瘤全切率提升至 89%,较传统手术提高 17%。其 AI 辅助电生理监测模块,可实时识别运动皮层,使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率从 5.6% 降至 1.2%。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发的 SRT-H 自主手术机器人,通过语言引导模仿学习框架,在猪胆囊切除实验中实现 100% 成功率。其双层 AI 架构(高级决策层 + 低级控制层)可实时处理内窥镜图像,生成机械臂运动指令,响应延迟小于 50 毫秒。该技术已进入临床前测试阶段,计划 2026 年开展人体试验。
猪胆囊切除实验
2025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300 亿美元,其中腔镜、骨科、神经外科三大领域占比超 70%。直觉外科仍以 68% 的市场份额主导全球腔镜市场,但国产厂商通过差异化策略快速崛起:微创机器人在单孔领域市占率达 35%,精锋医疗在县域市场渗透率突破 15%。
政策层面,中国 “十四五” 医疗装备规划明确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国产设备采购比例要求提升至 40%,推动天智航、微创等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 AI 自主决策能力,如达芬奇系统计划 2026 年推出全自主前列腺切除术模块;二是多模态感知融合,精锋医疗正在研发集成触觉反馈与荧光成像的复合机械臂;三是基层医疗覆盖,天智航的 “天玑云” 平台已接入 200 家县级医院,远程手术指导量年增长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