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喻星恺 摄影 吴国强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劳动者的技能“跑赢”技术的迭代速度?
9月20日,在郑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技能强国”论坛上,这一议题成为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加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而出路在于构建与时俱进、精准匹配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本次论坛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核心学术活动,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共同擘画中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宏伟蓝图。
蔡昉在演讲中首先点明,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以往不同,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替代高智能劳动,目前影响已更多地集中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岗位上。“任何技能,都可能无法保证终身适用、终身受益。”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影响下,岗位替代将成为常态。
他引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种变化的加速度:“2012年之后,我国城镇累计创造了1.67亿个就业岗位,但其中有5000多万个岗位流失。”蔡昉分析,这就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体现。
但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效应加倍,对劳动者的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演讲中,蔡昉特别提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最突出的“一老一小”群体。24岁以下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但工作经验和技能尚有欠缺,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大龄劳动者则因产业和技术快速变化,面临技能淘汰的压力,部分人甚至因此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面对挑战,积极应对的路径也愈发清晰。蔡昉认为,关键在于持续提升人力资本。他引用经济学中的“U型曲线”理论,解释了儿童早期培养与毕业后的在职技能提升,是社会回报率最高的两个阶段,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目前,我们的培训经费较为充足,培训项目也较多。”蔡昉在发言最后强调,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培训需求者对项目满意,确保培训能真正契合产业发展和劳动者的真实需求。“这可能是未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核心重点。”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陈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