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南昌交警”
“明明这个方向没车
绿灯却一直亮着
我这边排了长队
红灯却迟迟不变绿”
想必不少司机在出行时
都遇到过这种 “闹心” 的交通场景
南昌新一代智慧信号灯正式上线
53 个重点路口实现
从“车等灯” 到 “灯看车”
传统信号灯的“古板”
一直以来,南昌的街头,传统的定时信号灯,如同刻板的指挥家,不论车流量的多少,始终按照既定的节奏挥舞着“指挥棒”。在早晚高峰时段,路口排队的车龙如蜿蜒的长蛇,焦急地等待着绿灯亮起。而在低峰时段,空荡荡的路口,车辆却依然要耐心等待信号灯的切换,宝贵的时间在无谓的等待中悄然流逝,资源的浪费显而易见。这样一成不变的信号灯模式,它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降低了出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影响着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
科技变革新希望
为了改变传统的“古板”,南昌交警结合当前交通智慧科技发展,大胆创新,自行研发出一套信号灯自适应系统,为城市交通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希望。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交通科学研究所在对全市各个路口进行细致入微调研的基础上,以视频流量检测器作为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路口进口车道的车辆占有率、排队长度等数据,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AI算法分析,并自动优化路口四个方向的绿灯时长,避免空等浪费,通过“感知—分析—调整”的闭环,精心打造出了这套信号灯自适应系统。如今,那些分布在路口的视频流量检测器,如同敏锐的眼睛,实时监测着车辆的流量,为信号灯的智能调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自主“看车定时长”
在昌东大道与南昌大道交叉路口,这个平日里车流量波动极大的路口,如今因为智慧信号灯的加持,结合车流量情况灵活地调整各个方向的相位时长,让车辆能够快速通过,拥堵情况明显改善。当由北往南方向车辆“扎堆”驶来,原本预设的配时方案是28秒绿灯,在自动“拉长”——31秒、32秒,直到感应器检测到该方向车辆基本通行完毕,绿灯才缓缓切换。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智能调控通行流量。”南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科研所民警章丛琳介绍,每个路口都有最大周期限制,以昌东大道与南昌大道路口为例,北往南放行相位最大绿灯时间为59秒,即便超过59秒还有车辆驶来,也会切换信号,把时间留给其他方向。
2024年,南昌交警就已在203个路口尝试“自适应控制”,那时候只敢在白天平峰时段运行。经过近一年的算法优化、反复调试,如今53个路口成功升级为“新一代智慧信号灯”,实现24小时全天候感应控制,且运行稳定。“我们重点优化了自适应控制算法,让信号灯更‘懂’车流。”章丛琳说,经过几个月的打磨,这53个路口已经达到“车辆最多停车一次”的理想状态,无论是早高峰的“车水马龙”,还是深夜的“稀疏车流”,信号灯都能精准匹配,让交通运行更加高效、流畅,不会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并覆盖南昌站、西站周边,计划2025年底完成100个智慧路口。目前,这53组“聪明”的智慧信号灯,已覆盖南昌多个重点区域:南昌站洪都顺外路口沿线、南昌大道昌东大道沿线、南昌西站沿线等,都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高频路段。
下一步,南昌交警将重点围绕高架快速路上下匝道、地面交叉口,以及南昌站、南昌西站、南昌东站周边道路,计划2025年底完成100 个路口,让更多司机享受到“智慧出行”的便利。
从“被动等待” 到 “主动适配”
南昌智慧信号灯的创新应用
不仅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一次升级
更是以科技赋能民生的生动实践
未来
随着更多智慧交通手段的落地
南昌的出行环境将更加高效、畅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昌交警
来源:综合法制日报、都市现场
编辑&排版:金凤
校稿:周国庆
核发:陈默
文明交通宣教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