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抽象主义大师琼·米切尔领衔佳士得纽约秋拍
美国纽约 - 2025年9月30日,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将在洛克菲勒中心举行《战后至当代现场拍卖(Post-War to Present)》。本次拍卖汇聚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等战后艺术大师力作,同时呈现乔治·康多(George Condo)、王俊杰(Matthew Wong)、恩斯特·洋二·耶格(Ernst Yohji Jaeger)等当代艺术家以新视角诠释具象与抽象的作品。佳士得纽约战后当代艺术部主管吴瑞妍表示:"本次拍卖横跨二十至二十一世纪艺术史,从爱丽丝·尼尔早期肖像、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笔下的明媚阳光,到王俊杰绚烂风景与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罕见早期绘画,每件作品皆为收藏家提供难得机遇。特别荣幸呈现戏剧界传奇人物薇薇安·富西罗(Vivian Fusillo)珍藏的琼·米切尔1964年精品《绘画二号(Peinture II)》(估价:250万-350万美元)。"拍卖亮点包括多个重要私人收藏:"生活之乐:薇薇安·富西罗珍藏"、"艺术即艺术:温迪·阿尔与比利·阿尔·本斯顿私人收藏"、"菲莉斯与弗雷德·普雷斯曼珍藏"以及"具象的胜利:乔尔与卡萝尔·伯恩斯坦家族珍藏精选"。拉丁艺术板块重点推出奥尔加·德·阿马拉尔(Olga de Amaral)《传承景观4(Paisaje heredado 4)》(估价:40万-60万美元)与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海滩裸女(Nude on the Beach)》(估价:50万-70万美元),同时呈现提基·阿滕西奥(Tiqui Atencio)与阿戈·德米吉安(Ago Demirdjian)珍贵收藏。
Photo:Christie's
02
巴尼特·纽曼战后艺术史重要文献出版
近日,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奠基人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首部权威传记《巴尼特·纽曼:于此(Barnett Newman: Here)》出版。这位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大师齐名的艺术家,虽仅留下118幅油画、6件雕塑和83幅素描,却被公认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绘画大师。传记通过数十年深度调研,以大量访谈、口述史料及未公开信函,还原这位缔造崇高美学的纽约传奇。作为波兰犹太移民后代,纽曼早年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曾竞选市长挑战拉瓜迪亚(La Guardia)、投身公务员制度改革、从事教育工作并创作政治戏剧,直至不惑之年才创作出成熟作品。尽管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训练,但其以睿智哲思坚信美学表达是对存在的神圣宣言与人性尊严的捍卫。传记作者艾米·纽曼(Amy Newman)获准查阅艺术家全部档案,首次披露诸多珍贵文献,呈现这位特立独行艺术家如何创作出二十世纪最经久不衰的作品。本书被《图书馆杂志》评为"理解艺术家与其创作的必读之作",《柯克斯书评》誉其为"兼具深度与细微研究的杰出成果"。作者艾米·纽曼系艺术史学家与资深媒体人,曾著有《挑战艺术:1962-1974》并参与编辑《定义现代艺术:阿尔弗雷德·巴尔文选》,与巴尼特·纽曼无亲属关系。
Phot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03
常青画廊约安·卡波特个展探讨古巴现实困境
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 - 常青画廊(Galleria Continua)推出古巴当代艺术代表人物约安·卡波特(Yoan Capote)个展《白色噪音(Ruido Blanco)》。这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现往返于古巴与马德里之间进行创作,展览通过极具象征性的材料与协作式创作过程,引发对当代社会疏离感与情感麻木的深刻反思。展览标题"白色噪音"喻指古巴当前的社会隔离与政治停滞状态。作品《海岸线(Litoral)》系列首次公开展出,艺术家将古巴海岸采集的锐利礁石(犬牙晶体)嵌入画布,通过几乎消失的地平线,再现失去未来希望、安于现状者的视角。形式上这些低地平线作品致敬莫奈(Monet)的睡莲画作,但象征意义上却以尖锐礁石取代娇嫩花朵,形成对理想化景观与现实困境的强烈对比。展览同时呈现《岛屿(Islas)》与《净化(Purificación)》系列代表作。《岛屿》采用油画颜料与鱼钩重构海景,《净化》则将锁链、铁丝网、手铐等金属残片重构为表达解构与控制的新形态。创作过程纪录片于展厅同步播放,另有基于古巴民众心电图创作的《矛盾情感(Sentimientos encontrados)》素描系列,呈现悲痛与沮丧导致的社会裂痕。约安·卡波特1977年生于古巴比那尔德里奥,曾获古根海姆基金会奖(2006)、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奖(2006)等荣誉,其作品曾参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古巴馆(2011)及悉尼双年展(2022)。
Photo:Galleria Continua
04
卡玛画廊卡尔文·马库斯草之绘画系列个展开幕
美国洛杉矶 - 卡玛画廊(Karma)卡尔文·马库斯(Calvin Marcus)最新个展开幕。展览重点呈现艺术家创作的《草之绘画(Grass Paintings)》系列,每道笔触皆记录着画家手腕的细微动作,这些密集的痕迹最终汇聚成充满图案感的草甸表面。虽属具象绘画,但这些作品既无场景依托亦无焦点透视,以非等级化手法处理美国文化中象征从众的草地图腾。艺术家通过调整材料与技法,使每幅作品在主题、媒介与过程间建立连续性。创作过程模拟草类生长规律:先在亚麻画布上涂覆深赭色底漆,再从这片肥沃"土壤"中培育出绿色簇丛。柠檬绿、凯利绿、森林绿等微妙色差形成阳光洒落草茎的光影效果,赋予画面深度与动感。每道笔触皆体现运动张力,拖笔产生的书法性痕迹令人联想到中国草书笔法的连贯性。散落其间的三叶草引导视线在画布游走,打破方向性笔触构成的漩涡图案——这片草甸仿佛能无限延伸至画框之外。马库斯自2016年起开始描绘草地题材,最初作为战场倒卧士兵的背景出现。在《草之绘画》系列中,草地从叙事场景抽离为独立主题。即便毫无叙事元素,新作仍延续了早期作品的诡异氛围。这些冷峻的草地绘画既暗示郊区重复景观带来的疏离感,又通过自然元素的规整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掌控,正如白栅栏在承诺完美家庭的同时掩藏着越轨与不和。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1日。
Photo:Karma
05
施佩尔画廊"朔望"展现东方炭墨美学
德国柏林 - 施佩尔画廊(Esther Schipper)正举办李培(Lee Bae)首个展《朔望(Syzygy)》,集中呈现艺术家《火之产物(Issu du feu)》系列及《笔触(Brushstroke)》雕塑与绘画作品,包括覆盖展厅墙壁与地面的纪念碑式场域特定装置。李培以独创性的炭笔表达闻名于世。这位往返于韩国与巴黎的艺术家将传统炭材转化为多元艺术语言:既有用炭片拼嵌的马赛克式构图,也有以炭粉为颜料的绘画墨彩,更创作出形似炭木的巨型雕塑。炭材在韩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蕴含火焰能量,具有净化驱邪之效。对李培而言,炭既是韩国文化身份的确认,也凝聚着时间永恒性——将树木生命转化为重生、循环与自然韵律的象征。展览空间中所有墙面与地面均铺贴白纸,观众需穿戴鞋套进入,仿若传统韩式室内空间的现代转译。艺术家在现场绘制的墨色笔触纵横纸面,另有两幅纸本水墨框画自天花板垂悬。其笔法根植于远东书画传统,强调通过控制身体运动、呼吸与节奏达成精神修炼,每道笔触皆是长期积累的思想与体感结晶。三件青铜铸造的《笔触》雕塑看似无序堆叠的黑色原木,表面深浮雕保留木纹肌理,却捕捉到水墨画的流动质感。一件置于地面,另两件从墙面延伸至空间,实现绘画中一维、二维与三维关联的同步呈现。《火之产物》系列由数百片精心打磨的炭块镶嵌而成,天然木纹与年轮在不同光线角度下折射变幻,从微光到炽亮,从流云掠影到观者身姿,正如艺术家所言"这是能产生光的黑色材料"。展览通过黑白、有无、阴阳的对立统一,构建出体现和谐与联结的精神整体性。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8日。
Photo:Esther Schipper
01
佳士得推出川村纪念博物馆珍藏专场
美国纽约 - 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近日宣布,将于2025年11月纽约秋季重点拍卖周期间呈现川村纪念博物馆(Kawamura Memorial DIC Museum of Art)珍藏专场。这批源自全球最具历史价值的私人博物馆之珍藏,涵盖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印象派、现代及战后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其中八件核心藏品将亮相"二十世纪艺术夜场",其余作品分布于印象派现代艺术日场与战后当代艺术日场。该系列藏品不仅追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脉络,更彰显了美术馆卓越的鉴赏力与全球视野。作为日本西方艺术收藏的重要代表,这些作品数十年来陈列于东京近郊的专属美术馆中,为全球观众带来艺术启迪。此次释出涵盖二十世纪多种媒介与时期的顶尖创作,为资深藏家提供罕见收藏机遇。佳士得战后当代艺术副主席莎拉·弗兰德兰德(Sara Friedlander)表示:"这批馆藏级珍品反映了川村纪念DIC美术馆在国际艺术界的重要地位,其跨越肖像、风景、抽象与先锋派等多领域的精品力作,堪称二十世纪艺术史的浓缩呈现。"
Photo:Christie's
02
V&A玛丽·安托瓦内特特展揭秘王后时尚传奇
英国伦敦 -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正在展出英国首个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主题大展《玛丽·安托瓦内特风格(Marie Antoinette Style)》。展览通过250件珍贵展品,追溯这位历史上最时尚王后的风格起源与后世无数复兴浪潮,揭示其跨越250年的设计、时尚与装饰艺术影响力。展品包括从未离开过法国的凡尔赛宫特别借展文物:玛丽王后曾穿的宫廷礼服碎片、丝绸便鞋及私人珠宝珍藏,其在小特里亚农宫使用的餐具、梳妆用品等私人物品更是首次海外亮相。当代展品涵盖莫斯奇诺(Moschino)、迪奥(Dior)、香奈儿(Chanel)等品牌高级定制服装,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奥斯卡获奖影片《绝代艳后》中克尔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的戏服,以及马诺洛·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为电影设计的鞋履。展览通过戏剧化场景与感官体验,重现宫廷香氛与王后挚爱的香水气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十八世纪奢美风格如何持续影响两个半世纪的艺术创作。策展人莎拉·格兰特(Sarah Grant)指出:"这位奥地利女大公成为法国王后后,对欧洲品味与时尚产生巨大影响,其创造的独特风格至今仍具普遍吸引力。展览通过精美实物讲述这位早期现代名人的设计遗产,展现其历久不衰的魅力。"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2日。
Photo:V&A
03
达利毕生杰作《波特利加特圣母像》重返西班牙
西班牙菲格拉斯 -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被誉为毕生杰作的《波特利加特圣母像(Madonna of Portlligat)》在海外漂泊70余年后重返西班牙,目前正在达利剧院博物馆(Dalí Theatre-Museum)特别展出。这幅创作于1950年的巨作综合体现了艺术家从超现实主义向核神秘主义的转型,融合现代物理学、宗教与古典主义的多重灵感。该作品从日本福冈美术馆(Fukuoka Art Museum)远渡重洋回归故土,是自1952年参加首届西班牙美洲艺术双年展后首次在西班牙亮相。展览由达利博物馆馆长蒙特塞·阿格尔(Montse Aguer)策划,同步呈现《生活(Life)》杂志摄影师马克·考夫曼(Mark Kauffman)记录的11幅珍贵历史照片,展现1950年作品在纽约卡斯泰斯画廊(Carstairs Gallery)首展时的场景。《波特利加特圣母像》诞生于达利艺术转型的关键时期:1948年从美国返回波特利加特后,艺术家受广岛原子弹事件震撼,将原子裂变概念与宗教经典融合,创造科学与信仰结合的新图像学。画中其妻加拉(Gala)化身圣母玛利亚,悬浮物体象征物质分解,贝壳与鸡蛋隐喻生命起源,整体构图致敬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与拉斐尔(Raphael)的文艺复兴传统。达利曾坦言:"没有我的另一半加拉,我将不复存在。"这幅作品不仅将 unconventional 的加拉塑造成圣母形象,更突破社会惯例,成为核子时代的精神宣言。画面中漂浮的海胆、面包、玫瑰与橄榄枝,共同构建起圣餐仪式与永恒和平的象征体系。展览配套4分钟视听影像,通过达利研究中心档案材料,再现作品从纽约、巴黎、伦敦到米兰的环球展览之旅。这件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符号与西班牙神秘传统融合"的杰作,持续见证着艺术家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追求。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22日。
Photo:Dalí Theatre-Museum
01
电子音乐先驱苏珊·西亚尼个展揭幕
美国韦尔斯利 - 五届格莱美奖提名艺术家、电子音乐先驱苏珊·西亚尼(Suzanne Ciani)个展《声音长廊(Sound Lounge)》近日在戴维斯博物馆(Davis Museum)开幕。作为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150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1968届校友通过20余张个人专辑及多媒体装置,引领观众沉浸于其开创性的电子音景世界。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2月14日,并于2026年2月6日至5月24日再度开放。西亚尼1982年发行的首张专辑《七重浪(Seven Waves)》通过布赫拉合成器(Buchla synthesizer)模拟海浪声效,先后在日本、美国及全球获得巨大反响。1986年专辑《爱的速度(The Velocity of Love)》主打曲目成为电台现象级作品,助推新世纪音乐电台的诞生。她与鲍勃·穆格(Bob Moog)等合成器先驱共同入选《键盘杂志》首届名人堂,获穆格创新奖、美国独立音乐独立偶像奖等殊荣。除音乐创作外,西亚尼为Bally公司开创性弹珠机《氙气(Xenon)》设计人声与音效,创作可口可乐开瓶倾倒的经典声效,为财富500强企业设计声音标识,被誉为全球最具创造力的女性作曲家之一。2017年其传记纪录片《声波人生(A Life in Waves)》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展览策展人阿曼达·吉尔文博士(Dr. Amanda Gilvin)表示:"西亚尼的突破性音乐与技术创新将持续激励电子音乐学子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展览获梅隆学术项目基金支持,与韦尔斯利学院音乐系音乐会系列联动呈现。同期举办的150周年校庆特展还包括《聚焦:韦尔斯利学院教师艺术家》《考古发现:韦尔斯利学院大厅考古项目》及《伊尔塞·宾的世界》——后者展出的著名摄影师作品源自西亚尼慷慨捐赠的私人收藏。
Photo:Suzanne Ciani
02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推出超自然视觉文化特展"幽灵"
瑞士巴塞尔 -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asel)推出大型特展《幽灵:超自然可视化(Ghosts. Visualizing the Supernatural)》,通过160余件跨越250年的艺术作品,探索西方世界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幽灵视觉文化。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冬季。19世纪不仅是理性与科学的黄金时代,亦是幽灵信仰的高峰期。随着摄影术于1830年发明,"灵异摄影"应运而生,美国摄影师威廉·穆勒(William H. Mumler)与英国摄影师威廉·霍普(William Hope)等人创作的"灵魂照片",至今仍在影响人们对幽灵形象的想象。慕尼黑"幽灵男爵"阿尔伯特·冯·施伦克-诺津(Albert Von Schrenck-Notzing)更将摄影技术与准科学方法结合,记录降神会中的超自然现象(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曾多次见证其仪式)。展览以灵异摄影为核心,同时呈现唯灵论媒介创作的文字与图像,探讨幽灵与心理困扰状态的密切关联。策展团队特邀弗莱堡超心理学研究所(IGPP)灵异摄影权威安德烈亚斯·菲舍尔(Andreas Fischer)与英国艺术史学家苏珊·欧文斯(Susan Owens)担任顾问,后者在其著作《幽灵:一部文化史》(2017)中将幽灵称为"人性的阴影"。展览场景设计由 please don’t touch 工作室(多特蒙德)操刀,通过氛围变化与阈限体验引导观众开启感官探索。配套出版的杂志型图录收录亚述学家欧文·芬克尔(Irving Finkel)、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等跨领域文本,以及多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陈述。
Photo:Kunstmuseum Basel
1
全平台名称 :ArtDaily中文
ArtDaily成立于1996年,是首批艺术新闻媒体。
ArtDaily中文将以新媒体形式,对全球130家艺术机构及资讯,进行实时追踪报道。
联系我们BD@artdaily.group
加入我们HR@artdaily.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