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新药死在临床,AI能把失败率降到50%吗?
”刷到这条热搜,评论区炸了。
别急,先讲个真事。
上周,上海瑞金医院肿瘤科给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用上AI设计的候选药,三周后肿瘤标志物掉了一半。
医生原话:“按传统路径,这药得再磨三年。
”现在,它被《自然》封面盖章——DeepSeek R1,中国团队做的。
有人酸:不就是个算法?
还真不是。
AlphaFold当年也只是预测蛋白结构,DeepSeek
R1直接干到“分子工厂”,把设计-合成-测试-优化全塞进一个闭环。
说人话:以前做药像盲盒,现在AI先帮你筛掉90%的“谢谢参与”。
可别以为巨头们就躺赢了。
百时美施贵宝去年砸了1.5亿美金买AI合作,结果三期临床还是翻车。
为啥?
数据脏得像地铁扶手,病历缺项、剂量乱填,AI再聪明也啃不动。
更惨的是算力账单,一块A100显卡跑一个月电费够买辆五菱宏光,小厂直接劝退。
复星医药的PharmAID倒是学精了,先不碰临床,专啃早期分子。
内部数据:用AI筛一轮,合成成本砍掉40%,时间从18个月缩到7个月。
他们偷偷透露,最爽的是毒理预测,“以前得喂老鼠,现在喂GPU”。
但别神话。
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吐槽:“AI说药安全,结果病人吃了肝酶飙到800,最后还得靠医生拍板。
”生命系统不是代码,细胞里那点暗物质,AI摸不透。
中国临床试验占全球30%,听起来牛,其实一半是给外企打工。
真正狠的是初创公司,深圳有家20人团队,用强化学习做阿尔茨海默药,分子长得像麻花,但血脑屏障通过率吊打传统结构。
创始人原话:“我们赌的是AI能猜中细胞没说出口的秘密。
”
所以,别问AI能不能取代医生,问医生愿不愿和AI一起背锅。
下次看到“AI制药突破”,先翻临床数据,再数GPU数量,最后看医生敢不敢签字。
毕竟,药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上封面的。
内容提及地域: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
IP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