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聚焦计算发展历程的著作《计算简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成生辉编写,以跨学科叙事与独特历史视角,系统梳理计算文明发展脉络,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可读性的参考文本,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多维度重构计算文明演进脉络
作为一部聚焦计算发展历程的著作,《计算简史》突破传统技术史的线性叙事模式,从“记录、方法、视界、追求、流程、硬件、目标”七大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系统呈现计算文明的进化轨迹。书中通过还原古埃及人在粮食分配中对分数的探索、拿破仑战争时期数据可视化的早期形态、二战期间“人肉计算机”对现代逻辑形成的推动等历史场景,揭示出计算作为人类破解生存难题、拓展认知边界核心工具的本质属性。著作清晰阐释了当代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与人类数千年计算智慧之间的传承关系,指出每一次技术跃迁均源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需求。
这种“技术史+文明史”的双重视角,为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及产业从业者理解技术演进逻辑、预判智能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把握技术创新的底层规律。
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命题
面对人工智能参与决策、算法重塑社会协作模式等新情况,《计算简史》聚焦人类如何坚守主体性、数据霸权与隐私伦理边界划定等关键问题,从计算文明演进历程中探寻答案。
通过梳理“计算工具从辅助人类到模拟人类”的发展轨迹,该书提出: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是人类对“更高效解决问题”的追求,而守护“人的价值”是计算文明始终遵循的底层逻辑。这一观点为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伦理规范构建提供了思路,强调在算法设计与智能系统搭建中,需借鉴计算文明发展经验,构建“人类主体性守护”框架,明确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根本目的。
《计算简史》得到吴军、马世伟、张宏平、涂晓明等计算机领域学者的推荐。学者们认为,该书通过七大维度拆解计算变迁的学术价值显著,深刻体现了“计算连接自然规律与人类梦想”的内涵,反映出学界对“通过计算史理解人工智能未来”这一认知的共识。
目前,《计算简史》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及主流线上平台上架。对于关注技术发展、希望理解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读者而言,该书为把握智能时代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当下持续升温的计算领域探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朱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