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转发分享!
身处基层市场监管一线,我们直面民生痛点,也是舆情风暴的高发地带。网络时代,一次执法瑕疵、一次回应延迟,甚至一句不当言辞,都可能引发舆论海啸,严重损害部门公信力。
一、基层最易引爆舆情的“雷区”
1. 案件处理不当:程序与实体的双重隐患
证据不足、程序违法:如临沂“天价罚单”事件,仅凭“蛤蟆汤”视频(实为养殖牛蛙)即认定使用保护动物,未核实食材、未组织听证、处罚决定书迟到63天送达,引发“权力任性”的滔天舆情。
定性不准、表述失范:如长沙某药房处罚书中使用“围猎老年人”等情绪化、未经严谨法律定性的表述,损害企业声誉,引发争议。
处罚畸重、显失公正:“卖5斤芹菜罚6.6万”等“过罚不当”旧闻,在特定时期极易被翻炒关联,刺痛公众神经。
2. 投诉举报处置失当:信任的瓦解点
职能错位受理:群众受别部门误导,片面认为消费纠纷就是市场局处理,将非本部门职责(如医疗纠纷)投诉至我局,若未能清晰解释或及时转办,易生不满。
职能内处置不力:
漏处诉求:如蚌埠淮上区局将12315投诉篡改为12345转办件,仅处理举报忽略投诉,且超期12天未答复,违反法定程序。
推诿敷衍:如南昌新建区局未在7日内联系过期胶投诉者且未告知结果;浦东新区局调解中未核实事实即终止,被批“行政不作为”。
回复迟缓、超期:对网友反映的变质食品等投诉,未在“黄金时间”介入,导致发酵。
3. 对举报结果不满且救济无门:情绪的堰塞湖
举报人对结果不满意,又因不符合复议诉讼条件(如举报人资格、事项性质等),可能转向网络曝光施压,将个案矛盾公共化,被“爆炒”。
4. 工作作风散漫:形象的腐蚀剂
纪律松弛:如江西永丰县局龙冈分局工作日上班时间“空岗”,群众苦等半小时无人办理业务,视频曝光后招致负面评论。
态度恶劣、效率低下:面对群众询问冷硬横推,办事拖拉,被现场记录、截取片段或口口相传,损害亲民形象。
仓促处置、“乌龙监管”:如青岛“天价龙虾”事件,未查清真相便责令退款停业,最终反转,执法公信力受损。
5. 其他衍生风险:
突发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特种设备故障等,顺手发抖音、微博、微信等。
政策误解:新规出台解读不足,引发误读。
案外干预嫌疑:如临沂餐馆质疑“天价罚单”与拆迁施压相关。
失信惩戒缺位:违法信息未公开共享,联合惩戒乏力,削弱执法威慑。
二、舆情为何频发?——风险根源剖析
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误读“市场调节”,认为“价格放开=无需监管”。
对职业索赔、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挑战的规则认知滞后。
对自媒体时代舆情的爆发力、破坏力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漠。
2. 责权配置与力量保障失衡:
非紧急热线(如12315)缺乏24小时值守硬性要求与人力支撑,夜间、节假日诉求易“断档”。
基层执法力量普遍薄弱,面对海量投诉举报和监管任务捉襟见肘。
3. 能力建设滞后短板突出:
舆情素养不足:不懂“三微一端”沟通技巧,缺乏分级响应、精准回应能力,错过“黄金4小时”。
法治思维与程序意识淡薄:重实体轻程序,忽视告知、听证、送达等法定时限与要求(如临沂案),为舆情埋下“硬伤”。
执法专业性有待提升:证据固定不扎实,法律适用不精准。
4. 外部环境深刻变化:
自媒体赋权个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体维权意识高涨,矛盾易升级为全网热点。
营商环境高度敏感:任何涉及“监管过度”“执法不公”的个案,极易被放大解读,关联旧闻。
三、科学应对:基层处置“三步法”
1. 快字当头,抢占时效生命线:
分级响应:重大舆情力争1小时内首响(如声明已知悉、正在核查),24小时内召开发布会;普通案件务必48小时内回应进展,严防“超期未复”引爆次生舆情。
全网监测:善用技术工具与人工巡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 严守程序,筑牢法治护身甲:
双告知必须落实:受理时告知流程时限,办结时告知结果依据。
程序正义不容打折:严格履行调查、取证、告知(拟处罚内容、听证权利)、听证(符合条件必须组织)、送达(绝对杜绝迟送!)等全流程。程序硬伤(如临沂案迟送63天)将直接导致处罚无效并引爆舆情。
事实证据扎实充分:以呼伦贝尔“阴阳菜单”案为范本,通过监控调取、现场核查、定量检测等多维度固定证据链。
3. 主动公开,善用监督减压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主动、适时公布案件进展、处罚依据(参考长沙全文公开处罚书),挤压猜测空间。
借力社会监督:不干预正常舆论监督(如呼伦贝尔案未要求博主删帖),及时澄清谣言。
强化信用惩戒:依法公开违法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彰显执法后效。
四、绝对禁忌!这些“昏招”只会火上浇油
1. 压制舆论(捂盖子):
联系当事人撤帖、施压:易被视为心虚掩盖,反遭截图曝光,升级矛盾(如青岛“天价虾”初期)。
要求平台删帖:违反规定,授人以“逃避监管”之柄,严重损害公信力。
组织水军跟评洗白:极易被识破,形成“操纵舆论”的“二次实锤”,信誉彻底崩塌。
2. 草率定论(拍脑袋):
未核查事实仓促处罚、回应:如青岛“天价龙虾”乌龙事件,反转后极度被动。
用情绪化表述替代法律定性:如使用“围猎老年人”等未经法律确认的煽情词汇,引发法律和伦理争议。
3. 切割甩责(踢皮球):
推诿至其他部门:如新建区局对过期商品投诉仅“建议司法解决”,属典型不作为。
诱导司法诉讼代替行政处置:逃避法定职责。
复议中包庇错误:如蚌埠复议机关未纠正原机关超期答复的违法行为,错上加错。
五、正反镜鉴:程序正义是定盘星
正面标杆:呼伦贝尔“阴阳菜单”案 (2025年8月)
快:舆情曝光次日立案,3日内下达处罚告知,抢占黄金24小时。
实:监控、称重、菜单对比坐实“价格欺诈”“缺斤短两”,法律适用精准。
透:主动通报进展,声明深挖线索,尊重舆论监督(不要求删帖)。结果:舆情速平,公信提升。
反面教材:临沂“天价罚单”案 (2025年5—7月)
程序崩塌:证据严重不足(未核实食材),剥夺听证权,文书迟送63天(超法定时限9倍!)。
应对失措:初期“装聋作哑”,被质疑借执法干预拆迁(拆迁办暗示“签字可撤罚单”)。结果:餐馆濒临破产提出国赔,问责5人难挽公信,沦为程序正义缺失的典型。
基层箴言:舆情非“敌情”,实为民意镜。每一次执法争议都在拷问程序合法性,每一次投诉漏处都在消耗政府公信力。切记:超期送达一次,等于消耗公信十次;缺失关键程序,处罚先天埋雷;主动公开释疑,远胜被动删帖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