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人工智能的风头真是盖过了一切。从ChatGPT掀起全球热潮,到大厂们你追我赶投入算力,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2024年,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这些“科技四大天王”在AI相关的数据中心建设上,已经烧掉了超过2,50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1]。你没看错,是两千五百亿美金,一年之内!
而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接下来的四年,全球AI相关的硬件、芯片、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投资将高达2.9万亿美元[2]。这是个什么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24年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英国一整年的GDP为2.67万亿美元。这么一对比,大家就能更直观地理解全球各大公司在AI上的投资力度了。
但问题来了:这些钱,大厂自己兜得住吗?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全球AI相关的投资,有大约1.5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2]。也就是说,大厂自己最多能搞定一半,剩下的得靠外部融资。这笔缺口的规模,甚至比整个美国高收益债和杠杆贷款市场还大。
那谁来填这个大坑?答案就是:私募信贷(Private Credit)。
传统银行现在越来越“惜贷”,尤其是对这些重资产、长周期的AI基建项目,银行吃不下、也不敢吃。反倒是私募信贷(Private Credit)异军突起,成了香饽饽。
私募信贷的市场规模在这几年长势惊人:2020年时,全球私募信贷大约1万亿美元;到了2024年,已经涨到了1.5万亿美元;而且预计2029年会突破2.6万亿[3]。为啥涨这么快?
一方面是传统银行收缩信贷口子,另一方面则是投资机构和高净值人群,越来越青睐这种收益高、结构灵活的投资品种。你想想,现在银行定存都给不了4%,而私募信贷年化收益(注:预期)动不动就是10%以上,谁不动心?
特别是资产支持融资(ABF),一种用租金、合约现金流甚至是硬资产来“抵押借钱”的玩法,更是成了AI数据中心融资的“多面手”[3]。它不像传统资产支持证券(ABS)那么死板,哪怕你的项目还在打地基,只要说得清楚未来怎么赚钱,就有人愿意投。
现在有不少私募基金和保险资金,甚至已经盯上那些刚刚拿到土地和电力接入的AI数据中心初创项目了。如果仔细想,就不难发现这就像投早期科技股一样,有点赌运气,但爆发起来收益吓人。
一些读者不禁要问:像谷歌、亚马逊这种AAA级的大厂,发点债不就好了?
背后的原因,还真不是他们发不动,而是不想发太多。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四大科技巨头理论上能发出6000亿美元的债而不影响信用评级[2]。但问题是,如果一开始就大量举债搞AI基建,可能会被股东质疑“是不是烧钱烧疯了,以至于要大举借债来搞投资”?
资本市场对这些科技股可是“望子成龙”的,搞不好一个操作不当股价就蒸发几百亿。于是,大厂的策略是先靠自有现金和有限债务顶一顶,等到AI业务开始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再考虑扩大融资。所以,这也就留给私募市场一个巨大的“缺口”可钻。
讲到AI数据中心,不得不提一个越来越让人头疼的问题:用电。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将达到415太瓦时(TW, 1TW=10的12次方瓦特),占全球电力的1.5%[4]。如果不出意外,这个数字在2030年前将翻一番,甚至可能在2035年超过1300太瓦时,相当于整个日本一年的电力消耗[5]!
这还只是平均水平。你知道一个训练大模型的算力集群得耗多少电吗?以OpenAI的GPT-4为例,一轮训练就要用掉百万级美元的电费。
这背后就是一个“能耗怪兽”的故事。于是,科技巨头们也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微软和Brookfield签下100亿美元合同,要搞10.5吉瓦的可再生能源[6];亚马逊干脆收购了一个退役核电厂,计划为AWS数据中心供电[7];谷歌签署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电力采购协议之一。
这就像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能源军备竞赛”。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电和风和阳光。
目前来看,真正重仓AI基础设施的,还是那批“长钱玩家”,比如: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大型家族办公室等。举例来说,英国最大的私营养老金计划之一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 (USS) 承诺向黑石(Blackstone)主导的英格兰北部100亿英镑数据中心项目投入达2.5亿英镑。安大略教师养老金基金(OTPP)与Brookfield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在 2023 年收购了Compass DataCenters,直接参与数据中心领域的基建投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 与德国投资方 MEAG 合作,投资约14 亿欧元于英国和欧洲的数据中心投资平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这些“长线玩家”选择这个行业尽兴投资?主要是因为他们看中AI基建投资能够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和抗通胀价值,并且能锁住十到二十年7~9%的年化收益。
你以为这些投资人只看利率?错,他们也讲故事。他们要的,是一个“确定性增长+ 政策支持 + 环保标签”的全套组合拳。而AI数据中心——尤其是那些有ESG背书、有政府扶持、又能租给科技巨头的项目,刚好完美对口。
当然了,事情没那么简单。在AI领域的基建投资,投资者面临两个大风险:
第一项风险,是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如果发生经济衰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更倾向于持有国债、货币基金等流动性强、违约风险低的资产,而不愿将大量资金锁定在结构复杂、期限较长的私募信贷产品中。那么这些私募信贷基金可能会面临赎回潮,并且现有的投资者很难将手中的持仓脱手。
与此同时,借款人(比如数据中心开发商)也会试图压低融资成本,使得 ABF 的票息回报可能随之下调,整体风险收益比变差。更重要的是,如果整体经济减速,数据中心项目本身的需求预期和租户稳定性也会受到质疑,从而影响投资人信心。
第二个风险,是AI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AI商业化不如预期,科技公司一旦削减资本开支,整个市场的融资预期都会被打乱。相反,如果AI变现超预期,科技巨头可能反手就去公开市场发债,私募信贷反而被挤出。
再者,别忘了:数据中心不是建了就好,还得接入电网、拿到土地许可、搞定社区关系等。美国弗吉尼亚州就有个案例:由于当地输电设施吃紧,几个新数据中心项目被迫暂停,投资人血本无归[6]。
从古至今,凡是大的技术变革,总会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跑”甚至“抢跑”。当年铁路、电网、互联网,都是先烧钱、后盈利。这次的AI,也不例外。只不过,这一次跑得更快,烧得更多。而信贷市场,尤其是私募信贷和ABF,正站在这轮AI基础设施革命的十字路口。它们既是资金的输血管,也是风险的调节器。
回顾这场“AI+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风暴,我们看到了几件关键的事:
一是资本投资的确在爆炸式增长,科技巨头未来几年将投入数千亿美元;
二是资金缺口真实存在,摩根士丹利估计资金缺口高达1.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可能被低估;
三是私募信贷、资产支持融资等非传统融资方式正在迅速填补这个空白;
四是“长钱”投资人,如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已悄然重仓;
最后,电力、监管、环境等现实约束不容忽视,AI基础设施不是无风险的乐园。
在这个AI时代的“基建大跃进”中,确实蕴藏着一波潜在的黄金机会,但也布满了波动与不确定性。对投资者而言,关键不在于“赶不赶热潮”,而在于是否真正看懂了这场游戏的底层逻辑。与其盲目追高,不如冷静判断:这个项目有没有稳健现金流?技术演进风险大不大?能源和配套基础够不够?放在你的投资组合里,是平衡风险,还是放大杠杆?
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AI 时代的基础设施狂飙,不只是科技故事,更是资本配置的大考。看清趋势、管理风险、把握节奏,才是走得远、走得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Platformonomics, 2024. “Cloud CAPEX: 2024 Quarterly Data Center Spending”. https://platformonomics.com/2025/02/follow-the-capex-cloud-table-stakes-2024-retrospective/
[2] Reuters, 2025. “AI and gravity-defying US GDP”.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ai-gravity-defying-us-gdp-2025-07-23/
[3] The Schicht, 2024. “What is Private Credit?” https://www.theschicht.com/understanding-private-credit/
[4] S&P Global, 2024. “Global data center power demand to double by 2030”. https://www.spglobal.com/commodity-insights/en/news-research/latest-news/electric-power/041025-global-data-center-power-demand-to-double-by-2030-on-ai-surge-iea
[5] CarbonCredits.com, 2024. “AI’s Energy Hunger: Data Centers Set to Use Power Equal to Japan’s by 2035”. https://carboncredits.com/ais-energy-hunger-data-centers-set-to-use-power-equal-to-japans-by-2035/
[6] Brown Advisory, 2024. “The Data Center Balancing Act”. https://www.brownadvisory.com/us/insights/data-center-balancing-act-powering-sustainable-ai-growth
[7]Webpronews, 2024. “Microsoft, Google, Meta, Amazon poised for record $364B in 2025 CAPEX”. https://www.webpronews.com/tech-giants-to-invest-364b-in-ai-infrastructure-by-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