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在人民日报、微博、新浪网联合主办的“初心•使命•新征程——2018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人民网《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祝华新发布《2017政务微博报告》,并就政务微博的最新发展做了专业解读。
祝华新透露:截至2017年岁末,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较前一年底增加9,047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4,827个,公务人员微博38,742个。政务微博进入第八个年头,向纵深化、精细化、专业化、垂直化发展。“@司法部”帐号的开通,让政法系统“公检法司”四大部委进入官方微博全覆盖时代。截至2017年岁末,全国338个地级市环保官微全部开通,初步形成了以“@环保部发布”为龙头,覆盖中央、省、市三级的全国环保微博矩阵。随着“@澳门特区发布”帐号的加入,让政务微博的地域覆盖范围更加宽广。与此同时,政务微博从早期的行业“大V”,转而深耕基层,这次发布了“十大社区微博”,适应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工作部署,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017年,政务微博的应急和响应能力实现大幅度提高,有些官微在舆情回应方面甚至做到了“以分钟为单位回复、以小时为单位解决”。无论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还是回应常规舆情,政务微博更加主动、公开、坦诚、谦抑,与网民情感共振。不闪不躲,正视事实,处理果断,在舆论漩涡中保持公信力。例如,山东于欢案在手机刷屏后,“@山东高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和“@山东公安”及时表态介入,有力地提振了公众对司法的信心。在微博平台直播的于欢案二审,凝聚了社会共识,弥合了舆论撕裂,成为一堂“全民法治公开课”。
政务微博在内容、形式和技术上多重创新,宣传载体从单一的图文视频拓展到全媒体、融媒体、浸媒体。例如“@天津交警”、“@深圳交警”、“@共青团中央”等政务帐号广泛运用短视频,还原事件现场,展示执法过程,科普专业知识,解读政策主张,打破了以往政务公开、新闻宣传的沉闷套路,实现了有声有影有形、入耳入脑入心。
这是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第八年撰写政务微博报告。祝华新代表报告团队得出结论:从来没有一个商业网站如此重视政务帐号建设。作为政务新媒体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氛围最开放的平台,政务微博对政务公开、公共治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务微博在成长中不断地巩固着自身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这里包括在突发事件中做好信息公开,狙击谣言,安抚公众情绪;对常规舆情,做好政策解读,释疑解惑;倒逼政务信息共享,打通部门信息阻隔,保障信息供给,改善公共服务;填平“塔西佗陷阱”,修复提振政府公信力;养成网民的有序参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祝华新在报告中分析:目前部分政务微博的内容同质化,热衷于“蹭热点”;简单发布,缺乏和网民日常互动、相应诉求及服务机制;过度娱乐化、个人情绪化表达。这些都违背了政务微博的核心价值。政务新媒体的初心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提供民生“公共品”。
以发布为基础,互动为核心,服务为根本。政务微博虽具有一定媒体属性,但其根本属性是服务平台,是政民互动与公共服务的线上延伸,是党委政府走“网上群众路线”的捷径和公信力建设的“窗口”。需要为网民提供独家的政务信息,及时有效回复网民关切,帮助公众解决实际问题。聚光灯请对准老百姓,而不是小编自己。
如今,在网络舆论场上,涉及社会体制的宏大议题退潮,热点舆情更多围绕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展开。舆论场上易燃物大幅减少,温度下降,导火线被迅速浇灭。显性舆情少了,隐性舆情和微舆情多了。如教育类舆情压力近三年居公安之后保持第二;食药质监等部门舆情压力增高。祝华新提出,突发事件需要“消防员”,讲究的是速度,政务微博通报事件进展,回应公众关切,对冲和打击网络谣言,及时扑灭火情,把舆论危机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而隐舆情、微舆情的应对,需要“农艺师”,讲究精耕细作。多做水滴石穿的政策解读;引导公众认识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专业性和过程性。引导网民建设性的提问和参与,釜底抽薪地消解网上的戾气。隐性舆情的处置,具有抢护“管涌”的意义,加固加高堤身,防洪水没溢,这是社会治理的一项基本功。考核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既要看到对突发事件、显性舆情的应急处置、力挽狂澜,更要看到对隐性舆情的防微杜渐,无声地消解和避免了多少可能导致溃坝的风险。
祝华新建议,各地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稳评”)的同时,增加舆论和谐度(“谐评”)和民意承受力(“舆评”)的评估。推动“谐评”“舆评”成为与“稳评”并重,成为立项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政务新媒体要推动社会治理的分众化、专业化和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