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开放视觉人工智能引擎 以AI赋能行业创新
2018-01-22 20:27:01     [查看原文]

原标题:虹软开放视觉人工智能引擎 以AI赋能行业创新

1月20日,“用AI,见未来”虹软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开放创享会在杭州举行,关注该领域的技术大咖、创投领域资深专家、创业者、开发者等200余位业内人士齐聚杭州天堂软件园,论道人工智能与计算摄影技术。

杭州市经信委信息经济推进处王处长、虹软CTO王进博士、虹软副总裁祝丽蓉、创业邦天使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方平潮、华泰新产业基金合伙人孔晓明出席本次会议,并与在场嘉宾就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视觉人工智能的创业现象及投资趋势等问题展开热议。

人工智能风口依在 AI赋能行业创新

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必然会推动新一轮技术的创新热潮,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好时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也成为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虹软副总裁祝丽蓉表示,从去年起虹软免费开放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已有多个行业的优秀企业应用,实现业务升级。虹软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得以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技术。而每一次技术创新也都将回馈给行业伙伴,视觉人工智能引擎目前每个月都发布一个升级或新功能,行业伙伴将免费获得更新。

图片说明:虹软CTO王进博士与在场嘉宾分享人工智能趋势及人脸识别技术难点

随后,虹软CTO王进博士分享了国家、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未来20年人工智能的热度不会减缓,人工智能创业当抢占先机。他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人脸识别及人体识别的技术难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虹软在攻克这些难点上所做的尝试,并就合作伙伴的应用难题现场给出了解决建议。王进博士始终认为,技术只有应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虹软一直致力于将视觉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应用到业务中,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来自创业邦天使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方平潮、华泰新产业基金合伙人孔晓明,带来了资本市场对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洞见。方平潮表示,随着技术的突破及应用场景的丰富,视觉人工智能创业规模正在稳步增长;创业企业可通过与成熟的基础技术厂商合作,缩短差距快速追赶。孔晓明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行业+AI,与行业深度结合,垂直行业将成为资本追逐的方向。

已应用虹软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并获益的公司,也在活动现场畅谈了视觉AI技术在各自行业的创新应用,并分享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均希望与虹软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免费开放视觉人工智能引擎 助力人工智能应用普及

图片说明:虹软CTO王进、虹软副总裁祝丽蓉与合作伙伴代表一起点亮本次创享会主题“用AI,见未来”。

虹软CTO王进博士、虹软副总裁祝丽蓉与合作伙伴代表一起点亮本次创享会的主题“用AI,见未来”,启动面向全行业开放的视觉人工智能引擎,为企业免费接入视觉人工智能能力,已应用在智能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工业4.0、自动驾驶、个性化定制、AR/VR等领域,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业的落地应用。

据悉,虹软已在其官网开设免费SDK专区,将虹软人脸技术引擎、图片艺术风格化等技术永久性免费面向中小企业、开发者开放。开发者只需在虹软官网下载所需SDK功能模块就可以应用到自己的设备或者应用中,所有运算都在模块内部运行,无需调用云服务,无需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在离线状态下仍能良好运行。这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虹软称之为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可让开发者自建网络、自建云服务保障数据安全,并且虹软还提供终身免费升级服务。

目前已有母婴、金融、旅游、交通、无人零售等领域多家头部企业应用了虹软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将前沿视觉AI技术与行业应用深度结合。比如在母婴类APP中运用人脸检测技术,将宝宝的照片智能分类;在景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通过人脸验票、人证合一检验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性,加快通行速度;在学校、公司、小区等场所使用智能门禁与闸机实现人脸考勤、人脸验证更加安全便捷;在金融场所、无人零售、物流派送等服务场景中,视觉AI技术帮助服务型机器人识别客户身份提供差异化服务,让无人零售机可智能识别刷脸支付,物流派送可一键校验身份提升配送准确率。

图片说明:200余名参会人员挤爆现场,大家积极分享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视觉人工智能正在从陌生遥远的科技名词,走入寻常生活,这离不开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的普及。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中,计算机视觉领域以24.1%的占比排行第二,且增长势头强劲。新年伊始,虹软即启动视觉人工智能引擎开放创享会,以24年的技术积淀赋能全行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以开放战略打造视觉人工智能生态。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