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蓝绿色车身、上面喷绘着百度“Apollo”(阿波罗)字样的无人驾驶扫地车静静地停在路边。一位蹬着三轮车的环卫老大爷路过,被车子吸引而驻足观望。
这位老大爷很可能不知道“Apollo”无人驾驶车是百度研发的,也不会知道这款车在此展出的意义何在,更不会知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工作就要被这辆看起来有点奇怪,还没有驾驶员的车所取代。
造车新势力的涌入,让资本在汽车产业链上的战火从后市场逐渐烧到了前端制造领域。继腾讯投资蔚来、百度投资威马之后,阿里巴巴也在日前正式入局新造车公司小鹏汽车。
2018年,BAT在汽车领域的全面厮杀正式拉开帷幕。
百度:打造汽车工业的安卓
两周前的雄安新区,百度Apollo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会议现场,百度Apollo带来了与合作伙伴戴姆勒、福特、奇瑞、北汽、长城、金龙等共同推出的10款智能汽车。
百度CEO李彦宏已经将百度无人驾驶车的量产时间表,从此前的2019年提前至2018年的下半年。按照李彦宏的说法,“百度计划在2018年7月底,与金龙客车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在2019年与江淮生产基于Apollo的自动驾驶汽车、与北汽在同年生产基于Apollo的L3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与奇瑞共同推出无人车”。
百度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从二手车电商、网约车、地图、智慧物流到后市场,几乎已经覆盖了全产业链,但事实上,从目前来看,这两年来,其在这一领域的战略重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转移至AI人工智能领域。众所周知,AI现在已经成为百度的核心战略,而AI最大的应用场景一个是家,一个是车。立志于把握未来这最大的应用场景,百度在2017年4月推出了Apollo平台。通过这个智能驾驶平台,百度表示将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它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Apollo将是汽车工业的新里程碑,是汽车工业的安卓,又比安卓更加开放、能量更强。”在今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百度董事会副主席、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向外界描绘了Apollo生态的宏大愿景。
百度Apollo想要做未来汽车大脑的意图十分明显。比如已经发布的Apollo1.0系统,就可以为全球开发者提供向自动驾驶领域进发的全套“装备”:高效易扩展的架构,完备易操作的参考车辆和硬件、一键式安装运行的软件模组及完备的离线和在线开发调试工具。
在大会期间,现场展示了美国自动驾驶新锐企业AutonomouStuff借助Apollo1.0系统搭建的自动驾驶系统。仅用了3天时间,AutonomouStuff改装的循迹自动驾驶车就可以自动完成诸如“8”字绕桩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从目前来看,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整合和落地规划显然已经走在了前列。除了雄安新区,还有保定、芜湖、重庆两江新区、北京亦庄开发区、上海汽车城都在做类似的合作。
虽然Apollo有如此多的合作伙伴,但从目前来看,无人驾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的平台化合作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具有非此不可的约束力。百度Apollo需要有一个深度绑定的样本,在底层架构上实现开放性的合作,去落地商业化应用。
投资蔚来之后,百度又在日前宣布投资威马汽车,其目标在于将百度与威马汽车的合作打造成一个案例,推广给汽车厂家。初期的具体内容包括,未来威马汽车可以给用户提供远程召回、自动寻找停车位服务,帮助用户节省大量时间。
阿里:瞄准泛场景服务
百度搭建Apollo开放平台与阿里和上汽联手,组建斑马科技的思路非常接近。阿里在汽车领域的产业链上也有丰富的布局,涉足前端的新车销售到二手车以及后市场的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但这些布局更倾向于投资而非战略合作。真正让业内重视到阿里在汽车领域开始“玩真的”是2016年7月6日,上汽与阿里联手打造的业内首款互联网SUV荣威RX5的发布,以及此后的热销。
这款互联网汽车在硬件上与其余车辆没什么不同,使它变得智能并具备不断迭代能力的是其搭载的阿里AliOS(原名YunOSforAuto)系统。这一系统是2015年3月份,上汽和阿里各持有50%的股份,缔约发起的10亿元互联网汽车产业基金之下,成立的合资公司斑马科技所提供。
正如百度Apollo一样,上汽和阿里旗下的斑马科技也希望给车企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匹配上这套系统,所有的车都可以由冰冷的机器变成温情脉脉的友人。“举个例子,你现在要开车去学校,去学校的途中通常会买一杯咖啡,系统就会用一个卡片把买咖啡的事情弹出来。你可以理会它,也可以不理会它,5秒钟或者10秒钟它就会消失。”斑马科技CEO施雪松说。而如果你车内的燃油不足,系统会在你途经的地方,为你匹配最方便的加油站,然后“询问”是否需要去此地加油。在加油完成之后,你可以选择用支付宝付款。
“完全是基于场景,让服务找你。这已经不是本地机器所能完成,是由云端的大量计算去完成,而且是跟用户在互联网生态里的个人标签关联。”施雪松说。与百度执着于技术、希望占取未来技术的制高点不同,阿里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一切都是从自身的资源出发,关注的是汽车与现有产业链资源的牵手和连接。结合语音技术、人脸识别等提升用户驾乘体验,同时加载丰富的第三方服务,比如阿里系的支付、娱乐、地图、生活等服务,同时,将阿里的线上流量和汽车产业链上的线下资源联系在一起。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未来汽车80%与交通无关也出于这个思路。
AliOS是目前阿里在大力推荐的系统,但这只是一个介质,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用这套系统来进行云端运算,产生的数据能不能流动,能不能通过这些数据,为车主提供场景式的服务?阿里之所以能做到,关键在于背后的资源和基于人的长期有效的数据积淀。
与上汽合作只是一个开端,用施雪松的话来说,荣威RX5是上汽和阿里打造的一个样本,有了这个成功的样本,再谈开放,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进来。可以看到的是,在上汽之后,神龙、福特都和阿里展开了深度的合作。
腾讯:倾心资本运作,避让风险
相较于雄心勃勃打造无人车的百度,以及与上汽合作的阿里巴巴,腾讯这家互联网巨头似乎更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加入新能源造车这一产业浪潮。
2015年3月,腾讯与富士康、和谐汽车在郑州签署了《关于“互联网+智慧互联网电动汽车”的战略框架协议》,宣布三方将按照3:3∶4的比例共同投资10亿元,打造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但没过多久,腾讯就低调地退出了这一联盟。有分析人士认为,腾讯退出的一大关键原因在于,造车是一项对资金需求量极大、回报周期非常长,并且还极有可能失败的尝试,腾讯显然是不愿意冒此风险。
这也与其一贯的投资风格有关。有数据统计,2016年腾讯投资75个项目,阿里投资37个项目;2017年腾讯投资113个项目,阿里投资45个项目,从数量上来看腾讯绝对碾压阿里。而从轮次上来看,2017年腾讯侧重C轮及以前项目占56%;阿里E轮以后投资占59%。相比于阿里,腾讯希望通过流量和资本优势快速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借以实现企业快速成长、上市及实现资本成长,获得资金回流和良性循环。
虽然从造车联盟中退出,但腾讯在2015年5月就投资了蔚来汽车,这是一家在业内看来成功概率相对较高的头部新造车公司;2017年上半年腾讯又以17.78亿美元收购了特斯拉5%的股份,成为其第五大股东,特斯拉也是现今业内认为电动车初创公司中最成功的一家。2017年9月,腾讯公司领投了生产电动飞行汽车的德国航空公司Lilium。在产业链上,腾讯投资了滴滴,后者是出行巨头,同时已在布局无人车、投资人人车切入二手车交易。但从目前来看,腾讯对于投资的公司在业务上的整合和把控暂时还没有深度体现。
渐进式的商业化未来
百度想要成为未来汽车的大脑,而阿里则是要通过自己的系统,来将人、车、生活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场景式消费网络,实现资源变现。与腾讯相比,前两者的商业变现都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对于阿里来说,其难度在于“用户体验”,是否能够真正地将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是否能够让阿里的整个数据和支付、交易系统都深入到每一个消费场景,实现无缝对接。对于百度来说,挑战就更大。无人驾驶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实现尚需时日,按照各汽车公司提出的时间表,要实现全然的自动驾驶,至少要在2025年之后,在技术实现之前,需要不断的高额资金投入。
虽然考验重重,但百度确实已经走在前列,并成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最有希望从未来智能汽车市场分羹的企业。但是,在商业变现方面,更多人持观望态度。全球管理咨询公司Navigant此前发布了一份自动驾驶榜单,按照“谁能用自动驾驶技术赚到钱谁赢”的原则,百度刚好排在了最后一位。即便成为了汽车大脑,百度的技术落地依然还是要靠车企。与后者合作的“甜蜜”程度,以及加入平台的玩家数量和规模,都直接影响着百度在这一领域的盈利节奏。
百度想做自动驾驶领域的Android,但自动驾驶系统也远比手机操作系统复杂太多,环节更多、机会更多、麻烦更多。Android成功的背后与技术产品、装机量、开发者数量都是绑在一起的。陆奇说:“汽车行业的量和互联网行业比较像,没有量就没有一切,有了量才有足够的数据,有了足够的数据,量产车才能不断地提升、迭代,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