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是怎么就突然沉没的?直接原因是撞上了冰山。为什么撞上了冰山?因为史密斯船长盲目自信,航线安排错误。具体原因接到很多警告后,瞭望员并没有及时发现冰山,而瞭望员没有望远镜,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如果我们把一家公司比作一艘轮船,那么CEO就是船长,而战略部则是公司的瞭望员,瞭望员协助老板及时调整船的方向。
大公司有战略部,而小公司老板就是战略把握者。大船撞上冰山,一般情况不会沉,因为有隔开的水密舱,泰坦尼克号倒霉的是5个进水了,超过了船体承受极限。小船不要说撞上冰山,就是一个大浪都有可能打翻。我自己曾经在腾讯和京东做战略,战略部就算是眼瞎,一个坨屎,也不会影响公司存亡,但是小公司战略方向错误,就是致命的危险。这是我为什么三年前从京东出来创业的原因所在,大公司的战略部的价值有限,老板有自己的战略看法,往往战略建议都无法落地。而我出来帮助创业公司提供战略指导,以及行业资源的支持,显然比在大公司的价值大得多。帮助创业公司渡过难关,成为独角兽,这种成就感是在大公司无法得到的。
简单的说,小公司资源少,容错率低,犯错的机会成本太高,搞不好就倒闭了。BAT这样的公司,战略对了,阿里腾讯市值迈上了4000亿美元,而百度战略就算摇摆不定,屡屡犯错,现在依然还有800亿美元的市值,百亿的年净利润。
阿里战略投资苏宁,未达到牵制京东预期
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每一个都是正确的。阿里布局新零售表现很好,尤其是侯毅创办的盒马鲜生模式,但阿里发力来往,最终不了了之。几年前主推的C2B概念,早就不再强推了。另外蚂蚁金服去年做社交,舆论上也是惹得满城风雨,碰的一鼻子灰。马云吹的很多牛逼都实现了,但也有很多牛逼,并没有实现。马云说湖畔学院要多讲讲失败的经验,这个也没什么错,并不是什么谦虚说辞。战略成功的原因各不一样,但失败的原因大同小异。
两年前阿里为什么投苏宁,未必是什么业务互补,核心是为了战略上牵制京东!直接原因是腾讯投资了京东,将电商业务出售给了京东。阿里投资苏宁,就是给京东找了一个牵制方。其实我想说,最终牵制非常有限,京东在3C数码和家电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苏宁则是这次互换股份最大的受益者,在阿里股票上账面已经赚了差不多160亿,然后阿里每年还导给苏宁上百亿的销售额,苏宁省了几十亿的广告费
C轮死公司,战略上欲速则不达
大部分的创业者,尤其是融资的创业者对自己的战略能力过于自信,对于业务过于激进。等到出了问题,刹车才发现来不及了。比如泰坦提尼克号史密斯船长明明接到了各种船的通知,前方航线有冰山,依然星夜兼程让船保持22节的速度,以至于发现冰山的时候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这种情况在一些C轮死的创业公司里面比较普遍,就是烧钱速度太快,而融资跟不上速度,等到发现融资艰难的时候,业务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总之,船,开的太快,是容易翻船的!基于大量创业公司的实践战略经验,个人以为小公司最重要的是战略目标,速度么,根据自身船的情况,以及海况决定。只要方向、航线正确了,慢一点无所谓的。最怕方向上错了,南辕北辙,驶入凶险的海域。
知识经济时代,最近大公司出来的高管讲课的比较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创业者需要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要盲信大公司战略,很多成败都是运气使然。阿里战略顾问曾鸣教授最近讲课比较多,理论比较多,案例比较多,讲的深入浅出,但听完却是云里雾里,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公司怎么制定战略,很容易跑偏了。因为大格局,大布局,不等于好的战略。
很多创业者,不是缺少想法,而是想法太多。我经常向合作的创业者建议,对外交流发散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战略聚焦,更好的抓重点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好的战略,关键在于抓住四个“正确”
战略是什么?有各种版本的解读,以区分开来策略。东哥的看法是,战略主要工作是如何做好资源的配置,所谓谋定而后动,策略而是具体怎么做好一件事,好的战略就是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总结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特别难?比如什么时候是正确的时候?操盘重要业务正确的人是谁?正确的方法有哪些?事情那么多,哪个事情最重要?
贾跃亭的视野足够大格局足够大,但乐视却输的特别惨。因为资源配置不恰当,用人不恰当,在发力的时间节点不恰当,有些业务该做有些业务该放弃,补贴力度过大现金流损失过快,方法不得当。四个错误,导致了乐视的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