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佬都喜欢投BAT前员工?
2017-12-26 12:31:03     [查看原文]

原标题:为什么大佬都喜欢投BAT前员工?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年都有风口,风口之上的创业者,很多都是BAT前员工。

创投圈一直盛传: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黄金创业团队。

想当年李彦宏曾说,百度大厦附近常有投资人出没寻机拉笼员工创业;某出身腾讯的投资人曾说“非腾讯人不投”;还有人说,阿里系出来的创业公司估值高过一般人20%以上。

做天使之前,肖军是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经历了一个人开公司到上市的整个过程。作为北大方正的第26号员工,参与了王选教授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研发;在早期的金山做过CTO;曾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公安系统等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创办高德地图并把它做到上市。如今,他所在的蝙蝠资本主投总监级BAT背景的创业者,基金的英文名BAT Capital一语双关地道出目标:投出下一波BAT。

为什么投资人都喜欢从BAT出来的离职创业人群?

BAT里催生的创业潮

2017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赛道是企业服务、文娱及电商。

多年来,从大型电商到各类新零售、各类内容创业、AI、垂直领域的新APP,都有BAT前员工的身影。BAT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纷纷以战略投资的方式寻找优秀创业者。“从天使轮到A轮融资的时间差通常是半年到一年,更快的只有三个月左右,创业者要拼实力、拼时间才能拿到钱。”肖军说。

与此同时,投资圈竞争加剧,越来趋向投资早期。像陌陌这种三年就上市的公司很少,但人们普遍追求这种速度,浮躁在所难免。举国宣传做门户网站的马化腾、李彦宏时,大众觉得创业离自己太远,但当媒体宣传帮小店主做生意的马云时,于是大家就开始想:我也有可能成功呢!

在硅谷,一大批明星公司是谷歌和等科技巨头前员工的战果:Linkedin、YouTube、Tesla;还有的是前员工投资的:Facebook、Uber、Airbnb。这种趋同性正在中国上演。肖军发现,中国的创业环境逐渐受到美国硅谷文化的影响:说干就干,坦然接受失败,并勇于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热血而又保有理智。

中国早期互联网圈的黄埔军校是金山、北大方正等软件公司,而今BAT成为核心人才集散中心。BAT内部新调整频繁,员工流失及重新组合在所难免;一个人创业三年的收获抵得上十年大公司经历,而大公司内部狭窄的上升渠道很难满足有梦想的员工;同时,很多有喜欢投前同事的BAT背景的投资人也在加速高管离职创业。

所以,百度里走出了技术大拿,比如原百度企业软件事业部门高级技术经理程浩创办了迅雷,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首席架构师雷鸣创办了酷我音乐盒,原市场总监、总裁助理毕胜创办了乐淘网。还有很多人进入创业公司做技术高管。

阿里也带出了一批电商、O2O创业者。陈琪创办了蘑菇街,白鸦创办了“逛” 和贝塔咖啡(中国最早的IT人集资咖啡馆),原阿里巴巴旺铺负责人、高级产品经理张良伦创办了母婴电商贝贝网。

而腾讯呢?则培养了一批游戏、社交App领域的创业者:游戏界新星“刀塔传奇” CEO王信文,房多多技术合伙人李建成,我趣旅行网技术合伙人郑荣金。不得不说,他们商业触觉灵敏,见过世面,愿意屈服于市场,与时俱进。

投资即投人

风投青睐BAT前员工创业项目的背后是合理的投资逻辑:能在BAT做到总监级,必须有两把刷子。

BAT三家前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百度有“百老汇”,阿里巴巴有“前橙会”,腾讯有“南极圈”,它们的资金、人脉、天然的广告效应在离职者文化圈里碰撞,释放出巨大的马太效应。

肖军说,他的投资原则包括看项目是否在赛道上(对的产业发展方向)、商业模式是否逻辑清晰,是否在行业中建立了技术门槛,但人作为最核心因素占60-70%的比重。创始人人品如何?有没有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是否能对市场快速反应?是否有梦想、有坚强意志力?有凝聚团队的领袖气质吗?

普遍来看,BAT离职创业的这群人很优秀。名牌大学毕业,经历过很多战略的策划过程,有丰富的正规军团队作战经验,一年时间就能见证几十个项目和产品的创意、夭折、成功,见过世面让他们的判断更理性。总监级的人通常财务自由,做事心态好,不会太看重短期收益。而且,他们做事的机会成本很高,通常给自己估值很小心,这种慎重负责的态度能帮助他们创业更加顺利。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资源优势,包括灰色资源,比如从平台上导出流量——这对初创期企业的生存很关键。

投资人多喜欢投连续创业者:“BAT里已经有很多年轻总监了。年轻人输得起,失败一次没关系,接着再来。所以,从一个人20多岁到30多岁投他10年,经历几次失败,40岁时上市,这个时间段是最合理的。”肖军坦承,投资BAT出来的人能节省做调查的成本,遇到知根知底的BAT离职创业者,确实“不看商业计划书,只要他想做,就敢投”。

比如一位85后,曾在腾讯做过产品,在百度做过运营,拿到天使投资仅3个月就吸引了A轮投资。另一位创业者也是85后,没上过大学,但从小痴迷游戏,曾在顶级游戏公司做到高管,技术强,市场嗅觉敏感,其创业项目用户量以倍数级飞速增长,“他们只做真正喜欢的事。”肖军说。

但是,大胆地投这些人并非没有担心。肖军称,不是所有高管都适合创业,多数人有退路,创业是想尝试和验证新的可能性,因此BAT人群最大的劣势是“不够饥渴”,遇到经济下行周期的逆境,就可能打退堂鼓。

“BAT”前员工热,侧面反映出三家巨头企业文化对人的烙印。百度推崇技术,强调学习,李彦宏曾一度强调“狼性”;腾讯凶猛,其快速抢占市场和痛击对手的狠劲儿令对手时刻紧绷神经;阿里巴巴推崇梦想,马云不懂技术,但他的导师+灵魂人物气质熏染了阿里系创业者。BAT基因的后天植入是“前员工”的重要加分项,能给资本增加安全感。BAT只是一个群体符号,现在360、小米、美团、华为也开始有不错的离职创业者。这群人越来越具备国际化思维,正在构建国内崭新的互联网生态圈。(文/和斌斌,原载于《中外管理》杂志,原标题《肖军:为什么资本看好BAT前员工》,有修改)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