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概况:
1月7日、8日,轰动一时的快播涉黄案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因“公开庭审”、“媒体直播”、“法院全程微记录”等审理形式而备受舆论关注,舆情热度持续上升,仅相隔24小时,#快播涉黄案#单个微博话题阅读量就已突破1亿,要知道这是在新浪微博修改话题阅读量计算规则后的数据,可以这么说,2016年的第一个热点舆情来得有点猛。
二、舆情走势:
按照现实社会对“传播淫秽色情”的价值伦理认知,快播涉黄案的舆情投影应是以谴责基调为主的发展曲线,但实际的网上舆情走势却呈现出了大幅度的偏离,出现了其他舆情事件不具有的“现实投影与舆情走向背道而驰”的罕见态势。
经观察,快播案舆情走向呈现出几个明显上升波段:第一波段主要为庭审现场的各种信息爆料。信息量及关注点主要围绕“控辩双方”的理由及博弈展开,形成一股以庭审现场为辐射点的舆情波澜;第二波段主要集中在人民日报那篇《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刊发后形成的舆情对冲,这篇更像是预先写好的定调文章因快播案的舆情特殊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反而激起更大波澜;第三波段集中在新华社评论《要对快播案“狡辩的权利”报以掌声》刊发后,引发部分媒体及网民对官媒是否持有不同立场的各种猜想,许多媒体纷纷以“人民日报V新华社”作为标题援引制造舆情热点;第四波段的热度上升出现在1月10日舆论场中出现的大量评论文章,有的以法律入手,有的以事实入理,还有的以现象剖析,并引发网民热议。
三、舆情分析:
万事皆有因,舆情走向与现实认知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偏离,必然有其内在的因果关联。
任何舆情大致都可用以上曲线进行直观诠释
1、“涉黄时”的快播满足了许多人对情色欲望的本能需求。性,是一种动物本能,人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对“性”本能的释放方式会受到社会法度、思想价值、道德伦理、现实秩序等等其他动物不具备的因素的无形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这种对情色的欲望宣泄却能得到空前释放,且不用担心来自现实社会秩序的各种审判,这种网上网下截然不同的自由尺度很容易使“涉黄时的快播”迅速俘获舆论民心。
2、对快播的情感反馈是导致网民即便清楚快播利用涉黄获取流量利益,也愿意为其喊冤的主要原因。快播舆情持续发酵后,网民评论中出现最多的口径样本就是:百度涉黄、腾讯涉黄、其他网站哪个不涉黄,为什么偏偏要查快播?从舆情的这点反映上就可看出,其实大多数网民都非常清楚“快播利用涉黄来获取流量利益”的基本事实,既然如此,为何舆情民意非但没有跟着其该有的投影曲线走,反而呈现出大幅度的背离?这其中网民对快播的情感反馈起到了关键作用。公众在快播这里免费享受到了现实社会无法给予的情色欲望的宣泄服务,自然会对其充满感激,并具有立场倾向性,现在快播被现实秩序判为违法,自然会触发这部分人的情绪反弹,从而呈现出舆情并不跟着线下事实走的罕见现象。
3、部分媒体与受众在利用舆论的围观心理制造着眼球点,使得快播案能迅速刷爆我们的“朋友圈”。快播案与网民粘合度很高,有其他突发舆情所没有的关注度基础,这种舆情题材媒体往往会表现出
浓厚的传播兴趣,尤其是当海淀区人民法院选择“向社会全公开”的方式进行全程网络直播时,无疑是给这些媒体打了鸡血,这些从媒体不断利用快播案中的细节来制造出“快播案何去何从”、“人日与国社约架究竟为何”这样的眼球点就可见端倪。与此同时,部分受众则开始借此热点不断宣泄对快播被查直接损害获取情色利益的内心不满。
4、快播方的精彩庭辩为网民对快播的情感反馈找到了很好的传播媒介。当网民预设立场选择为快播涉黄辩护,就会带着放大镜寻找支持快播的任何数据、事实及细节,不可否认,辩方在庭审现场的表现要好于公诉方,辩词更是堪称经典,这无疑为网民对快播的天然立场反馈找到了支撑,提供了情感反馈的传播媒介,“因为庭辩完胜,所以快播无罪”也由此成为舆情发酵的一大特点。
5、长期网络色情泛滥的监管缺位是快播案的舆情走向不按照该有曲线走的背景基础。与现实秩序相比,网络空间秩序建立与维护的发展都呈现出了非常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直接导致了这些年来,色情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泛滥,利用“情色”照片、影像、文字赚取利益的现象在网络中普遍存在,当一种不被现实秩序认可的现象在网络中肆意弥漫时,治理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理。
四、舆情点评
快播案以其“不走寻常路”的舆情走势考验着互联网管理者的处置智慧,当自带“先天情感色彩”、“情绪主义至上”的网络舆论场可能并不如一些互联网管理者想象的那么“以现实法度与秩序”说话;当情绪、立场等主观因素都开始左右舆情走向时;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一篇文章对舆论定调已不再怎么管用时;当一些媒体及居心叵测的人开始故意忽略人民日报《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与新华社《要对快播案“狡辩的权利”报以掌声》两篇完全不同的切入点,来制造舆论对立;而当这一切都逐渐被网民接受时,可以想象其处置的难度之大。快播案终究会过去,但对今年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这种舆情只是个开始,对于当下的互联网管理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放下曾高高在上的舆论姿态,更具艺术化地将事件该有的价值认知诠释到位,才是不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