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脖抢劫上演舆情反转(图)
2016-01-11 06:51:35  百度   [查看原文]

骑摩托车者其实是同伙。视频截图

1月5日上午,很多东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段抢劫现场的视频刷屏。视频显示时间为5日早上8时许,两名男子合伙对一女子进行抢劫,先是勒住脖子,抢到包后将女子摔倒在地上。1月5日下午,寮步公安分局证实此案发生在该镇凫山村,女受害人受轻微伤,案件正在侦破中。

光天化日勒脖抢劫的恶性事件本身就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充满暴力细节的现场视频更加剧了其传播的速度。很快,国内多家媒体也介入此事进行调查和报道,而作案视频也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大量转发。新浪微博还发起了“两男扼颈抢劫女孩”的讨论话题,阅读量达28.4万。腾讯新闻客户端在要闻频道重点推介此事,参评网友无不对匪徒的嚣张直呼恐怖,对东莞的治安环境表示担忧。

进一步引爆舆情的,是有部分媒体报道称视频中一名路人驾驶摩托车路过,但并未对此犯罪行为予以制止,而是很快离开,两名男子也旁若无人继续作案,直指是“路人撞见却冷漠离去”。至此,关于此事的评论,开始从谴责猖狂劫匪转向批评冷漠的路人,有人还将此事称为“莞版小悦悦事件”,舆情进一步扩散。

谣言止于真相。1月7日,广东省公安厅通报该案告破,“冷漠路人”原来是负责接应的同伙。东莞警方披露了其作案的过程,也发布了相关提醒,其破案的效率与开诚布公的态度获得了不少网友认可,信息公开成为最好的定心丸。至此,“冷漠路人”的话题上演了一次反转,没有进一步发酵。

事实上,类似的“舆情反转”事件已经在很多地方上演,此前也一度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形成的主要方式是网络评论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被部分媒体草率地当作新闻点,一旦报道被证实与事实不符,往往就会“舆情反转”。但反转之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完全消除,其背后成因值得深思。

在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中,有图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比如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情初期,微视频只是呈现了最后的暴力过程,之前女司机个人的危险行为完全被“忽略”,大部分网民显然被这一小段视频误导。在现实中,类似的事件频繁上演,特别是一些自媒体无视真假是非迎合受众心理,内容求奇、求刺激,让微信朋友圈也成了“谣言馆”,舆情反转频频上演。

此类反转舆情带来的启示是:一起事件可能开始只露出冰山一角,媒体网友不可因求快而妄下结论,匆忙发声。更不可为赚取点击量或争抢速度而无视真假是非,“制造卖点”。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里,更多地冷静分析,看看信源是否靠谱、双方当事人的说法是否平衡,先辨真假再谈是非。对于政府而言,及时公开信息回应公众关切,让真相击破谣言,依然是舆情应对的最佳选择。南方日报记者 靳延明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