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视角下台州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2)
2016-01-08 14:48:00  百度   [查看原文]

台州市各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力度还相对欠缺。一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不够健全,除了台州学院设置了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其他市内高校尚未有类似的机构成立,在队伍建设上有待加强;二是各高校基本上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宣传员队伍,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空间并不大;三是各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网络)新闻发言人,如遇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没有专门的发言人发布信息,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不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在调查中,有36.4%的学生表示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并不是非常到位,有42.2%的学生则认为无法获知学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中采取的措施。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不少认为在舆情监控和管理上学校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法制意识不够,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高校在教育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只有26.6%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在针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是比较到位的,32.7%的学生表示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在此方面的工作,而有40.7%的受访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由此可见,至少有73.4%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上,各高校并没有实施明确的做法。在调查访谈中,有不少受访对象认为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法制安全教育及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是必要急需的,许多大学生因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上当受骗、信息泄露、陷入传销等案件常有发生,因网络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已成为当前高校安全问题的重中之中。

对策和建议

鉴于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多元性、突发性等特点,大学生在某些政治事件、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做到正确辨析和应对,容易突发网络群体事件。为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大学生政治心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政治心理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大学生政治心理除了具有一般政治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主流积极向上和冷漠消极的二重性、开放性与时代性、自发性与知识性、矛盾性与发展性等特征 。当今社会,各种政治思潮涌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挑战,高校应始终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化的关注,尤其是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要着重从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有创新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兴趣,实现政治教育新常态化。要做好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关注大学生的舆论焦点,做好科学、正确的引导,促使其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

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指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政治认知培养尚处于朦胧期,“政治”对于大学生还属敏感事物,教育管理机构采取的措施仍以防范、监管为主。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知识化产业迅猛发展之下,当前的大学生政治教育理念则略显“小家子气”。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应紧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紧靠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和需求,提升政治认知能力的培育,从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党团教育等着手内容、方式的丰富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网络法制及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宣传,促使他们能正确理性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加强自我辨析能力。

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畅通沟通渠道。从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来看,其数量和质量并不理想,最为常见的便是如各种团代会、学代会之类,学生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并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高校应注重大学生政治参与平台的建设,能给予他们表达政治意愿的渠道,一方面可随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内心政治诉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进一步而言,建设良好的平台需要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较好的互动效应,高校对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问题反馈要及时反应,给予有效的表达平台,不回避、不失声,能给予正面回应,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和不良政治倾向要提前预判,及时做出相应措施。

推进大学生政治价值判断的正确形成,理性参与网络政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和行为方式下呈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多元化的理想信念趋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等问题。为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注重合格的社会人、政治人的培养,运用思政理论课、党团实践活动、党史教育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注重网络思想阵地的占领,开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各个方面,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理念。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本文系2015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以台州高校为例”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SGHB04)

【注释】

①茅海燕:“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分析: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祝琳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成功》,2011年第4期,第31页。

责编/张晓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