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盘点: 2015,什么江苏新闻上了人民日报一版头条?
2015人民日报上的江苏好声音:省委书记5次发声
已经过去的2015年,江苏舆情复杂多变,既有备受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又有让江苏网友为之牵动的大事小情,折射出江苏发展脉络中的欢笑或阵痛,给党政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网江苏视窗通过对过去一年江苏舆情事件的梳理,挑选相对典型的案例,借助科学客观的参考数据和分析,对各地市舆情案例逐一进行点评。这些事件也许并非2015年热度最高的事件,但在政府应对上有较典型的借鉴意义。
江苏各市2015年地方应对能力20案例评分(详细指标评分见下文)
南京
事件1:南京宝马肇事案
6月20日,一起惨烈的车祸,将南京置于公众视线:南京秦淮区石杨路与友谊河路路口,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常左转弯的马自达轿车,马自达后半车身被撞得粉碎,车上两名年轻人当场身亡。9月6日晚,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官方微博通报了“6·20”宝马肇事案最新进展,司机被诊断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舆论立即被引爆。
【应对点评】
官方响应8 公信力5 官员问责- 网络技巧6 信息透明6 总评6.25
事发之后,“顶包”“毒驾”等各种传言甚嚣尘上。警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建立警民良性互动关系的内在要求。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说比不说好,早说比晚说好。南京警方在事发后短短两天内,两次发布案件信息回应舆论质疑,值得肯定。但是警方的信息披露未能打消公众的质疑,“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等字眼,更是加深了部分网友“宝马车主非富即贵”“有背景后台硬”的猜测。由于事件关注度高,非常敏感。这对南京警方的信息披露工作要求颇高,直接披露结论不可能让舆论满意,必须公布视频、积极披露、连续披露、有效披露,才能平息舆论,总之,用证据说话,而不是结论。
事件2:南京地铁四号线建设频致路面塌陷
11月16日上午7时许,南京地铁4号线九华山站南侧,北京东路土壤研究所附近道路再次发生塌陷,此次塌陷事故距离10月29日,该站点首次发生塌陷事故以来,已是半个多月内发生的第五次塌陷了。四号线频频以这样的方式走进舆论视线,不免让人疑虑。地铁施工频繁致路面塌陷,南京地铁建设是不是走的太快了?
【应对点评】
官方响应5 公信力5 官员问责- 网络技巧5 信息透明4.75 总评4.9
地铁建设事关百姓民生、出行安全。路面坍塌的原因还在调查,但引发的风波已然不小。先是地铁施工方和南京市政部门对塌陷原因的说法不一,随后还发生了“记者追问事故原因,被地铁宣传人员移出QQ群”一事,让舆论大跌眼镜。网易、凤凰网等门户网站,纷纷搭起了“盘点南京地铁建设塌陷事故”的专题,而部分事故的官方回应那一栏中,“暂无”二字十分刺眼。面对民众与媒体的追问,地铁、市政等部门岂能装聋作哑?遮遮掩掩,不是应对汹涌舆论的良策。
事件3:南京玄武区“处长打人”事件
8月3日晚,南京电视台“东升工作室”栏目以《是谁如此嚣张?》为题,曝光了“南京一公务员酒后殴打他人”事件。事情发生在7月11日晚上9点半左右,在南京林业大学培训中心的前台处,南京玄武区住建局副调研员陈爱平要住酒店,与前台服务员梅华发生冲突,并殴打梅华致其右肩软组织挫伤。据梅华介绍,陈爱平在动手时一直将“我是处长”这句话挂在嘴边。
【应对点评】
官方响应8 公信力8 官员问责8 网络技巧7.6 信息透明6 总评7.52
纪委的处理速度可谓迅速,也获得了网友的肯定。为什么案子拖了这么久才处理,前后定性反差为何如此之大,都是南京市纪委官微中未能表述但应该表述的内容。到底是正当防卫还是“互殴”,以及陈爱平袭警到底有没有被处罚等,若搞不清楚,那么当地警方当然会被怀疑“和稀泥”。
苏州
事件1:苏州大学“一元奖学金”
2014年12月,苏州大学的“一元奖学金”成为网络热词。公开报道显示,苏州大学为转变学生以“获得奖金”为目标的求学观念,将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一为象征性的一元钱,引发学生强烈不满。
【应对点评】
官方响应7 公信力7 官员问责- 网络技巧6 信息透明6 总评6.5
这场舆论风波缘自苏州大学学生的一则吐槽网帖,帖中称苏州大学校级奖金金额只有象征性的1元,不如不发,引发众多学生跟帖支持,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强烈的维权意识和积极的话语表达意识。其后随着媒体大量报道,舆情热度迅速升温,针对苏州大学“总额没减反增”、“去除求学功利化”的两大解释,舆论发出强烈质疑。总体而言,舆论一是担心“一元奖学金”背后存在教育不公,二是认为“一元奖学金”暴露高校决策没有民主。既然实行之后引发学生不满,是否改革本身就有待商榷?如果苏州大学能就以上问题做出澄清和反思,对于高校自主改革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有力推动。
事件2:因电梯“吃人事故”走进舆论视线的苏州申龙
7月26日10时许,湖北省荆州市安良百货商场发生了一起电梯安全事故,一名30岁的女子被卷入手扶电梯内,当赶来的救援人员把她救出,该女子已无生命迹象。27日,事故发生时的监控视频在网络传开,触目惊心的镜头让舆论哗然,追责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重点。该电梯品牌苏州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申龙”)进入公众视野。
【应对点评】
官方响应6 公信力6 官员问责- 网络技巧5 信息透明5 总评5.5
在被媒体曝光一整天后,7月28日17时36分,苏州申龙电梯终于在官网发布声明。在经历了事发、曝光、起底、定责之后,苏州申龙电梯面对的舆情事件远没有结束。而在此期间,企业的应对和态度都不尽如人意。电梯与市民息息相关,这意味着事故也可能随时发生每个人身边。所以,在此类舆情中,公众更在意的是态度,是企业应对此类事件应该体现出的责任和担当,而在这点上,苏州申龙电梯的表现显然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