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网络吐槽当镜子
2015-10-26 00:00:00  百度   [查看原文]

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具备“网纳百业”的能量,影响到当今每个行业,哪怕是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也无法和互联网绝缘。

当然,互联网对高校的影响也有薄弱环节。表面上看,如今很少有哪所院校不开设官方新闻网站,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理念的互联网化。比如,有媒体报道,对于师生的网络吐槽,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可能不以为然。

其实,管理工作之所以重要,在于为治理社会而存在。高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在于针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换句话说,无治理也无所谓管理。要管理就要管理部门具有起码的网络舆论素养,善于从看似“貌不惊人”的网络吐槽中发现蛛丝马迹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这样的“网眼”,不把网络吐槽当作镜子,高校的管理工作难免处于被动之中。被动就要陷入尴尬。因为不重视网络吐槽,对于网络舆情的麻木,将给不少高校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俗话说,不平则鸣。高校属于知识密集型单位,不管是教工还是学生,他们的权益受损,或者他们看不惯什么事情,有的人可能私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则可能去互联网上吐槽。口碑效应传播的信息可能被人转播到互联网上。特别是在自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表达的门槛很低。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该如何对待网络上有关学校的吐槽,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还关乎高校的声誉。

而作为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网络吐槽即便是碎片,如果高校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所造成的冲击力也可能超出管理部门的预料。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高校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工作必须搭上互联网的“列车”,重视网络吐槽等网络舆论信息,还应以互联网思维来应对学生的网络吐槽,一方面区分吐槽是无意的玩笑还是严肃的问题披露,另一方面发现不良苗头,主动应对,积极治理。对于那些批评性质的吐槽,不能高枕无忧,否则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事件,想吃后悔药都难了。

按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学生的意见并不受重视,发现敢批评管理部门的学生,一些学校喜欢通过辅导员做工作,甚至拿评奖学金、评优、推免研究生等要挟学生,以让他们不再发表看法。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管理模式遇到了挑战。你可以堵住学生在校园里的嘴,却不能捆住他们的手脚,禁止不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写字。如果高校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自觉加盟“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原本的网络吐槽最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状况。

高校在管理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走出家门,关注兄弟院校的网络吐槽。在同行身上遇到的问题,同样可能在自己身上出现。与其只关注和自己有关的网络吐槽,不如时刻关注所有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把兄弟院校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采取“模拟管理”的方式,拿出相应的方案。这样,一旦自己遭遇类似的问题,就不致于被动难堪。

一句话,采取互联网思维的高校管理,需要的是关注本行业问题,更需要积极应对,而不是假装看不到或用“灭火器”简单灭火。在高校教学日益网络化的今天,高校管理更要走在问题的前面。(刘海明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第2版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